夏至飲食食俗吃麵食、狗肉、餛飩、圓糊醮等食物。
提起夏至,標誌性的食物就是麵條。
我國的傳統習俗中一直流傳著“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
因此,很多地方在夏至日的這一天選擇使用麵條。
而在廣西玉林一帶,保留著夏至日吃狗的習慣,甚至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的俗語。
夏至飲食食俗吃麵食、狗肉、餛飩、圓糊醮等食物。
提起夏至,標誌性的食物就是麵條。
我國的傳統習俗中一直流傳著“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
因此,很多地方在夏至日的這一天選擇使用麵條。
而在廣西玉林一帶,保留著夏至日吃狗的習慣,甚至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的俗語。
節氣夏至是二十四節氣裡的一個,同時它也是最早確立的節氣,在這天還有個專門的節日“夏至節”。在古代帝王還要為夏至的來到舉行祭典。民間更是擁有著豐富多彩的夏至日習俗,其中在嶺南流傳著夏至要吃荔枝的習俗,一起去看看為什麼吧。
荔枝含天然葡萄糖多,還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補腦,健身,益智但是多吃上火,會引起體內糖代謝紊亂,造成“荔枝病”(即低血糖),輕者噁心,出汗,口渴無力,重者頭暈昏迷荔枝可強身適當吃並不會導致肥胖。
不要連續大量進食荔枝,可在吃荔枝前後喝一點鹽水或者涼茶,綠豆水、冬瓜水、生地湯等也有良好療效。對孩子來說,荔枝和芒果、龍眼等水果一樣,內火重的小朋友最好不要吃,而正常兒童也儘量少吃;對老人而言,有便秘現象的老人儘可能不要食用;特別是有肝病、腎病、糖尿病、胃腸病患者更應慎重。
荔枝屬性溫燥,陰虛火旺的人最好少吃(一次最好在0。25公斤以內)。如果正在長青春痘、生瘡、傷風感冒或有急性炎症時,則不適宜吃荔枝,否則會加重病症,但身體虛寒、胃寒的則適宜多吃。
有人讚美荔枝對身體的好處:食之能使五內清涼,可以消肺氣,滋真陰,返老還童。但亦有人相信,荔枝是“補火”的果品,多食能引起“火燥”,若身心有燥熱,實不宜食用。
荔枝的“補火”之說,可能是由於荔枝所含的天然葡萄糖特別多,而天然的葡萄糖對補血健肺有特殊的功效,對血液迴圈、產溫機能有特殊的促進作用。因此,平素“肝火容易妄動”,“體溫容易亢進”的體弱者,多吃荔枝,就有可能引起煩躁不安。
但是,凡有“補火”功能的藥物或食品,多數有滋養強壯作用,所以荔枝可當作食療品以滋補身體,對於心臟衰弱、肺弱之人,吃荔枝有壯心健肺的功效,一般體溫不足、貧血衰弱者,不妨當作滋養強壯補益品。
我們的祖先最早制定二十四氣節那是為了能詳細的描述氣候的變化,從而能更好的為四季的農業生產提供參考,而如今二十四節氣更是為我們的飲食養生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今天就要為大家介紹在山東夏至節氣的飲食習俗。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麵條,俗稱過水麵,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伏日這天,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東部都吃麵條,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招遠吃水餃,無棣習慣吃麵條、豆湯和麵棋子,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裡避暑。
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後是種秋菜的季節,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