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大年三十的習俗有哪些+大年三十有什麼風俗

大年三十的習俗有哪些 大年三十有什麼風俗

  大年三十的習俗有哪些 大年三十有什麼風俗

  1、貼春聯

  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對於每家每戶來說,別的門飾可以忽略不計,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春聯,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也預示著來年的好兆頭。

  2、包餃子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中國的傳統,大年三十這天一定要吃餃子,所以家家戶戶都會早起包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花生或其他果仁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3、點燈籠

  大年三十都要在家門前掛上紅彤彤的燈籠,春節期間都要徹夜通明。從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不能關燈,這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4、吃年夜飯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閤家團圓的一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每家每戶的年夜飯都置辦得非常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

  5、看春晚

  全家團圓最少不了的就是收看每年一次的春節晚會,春節晚會已經逐漸成為大年三十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全家老小聚集在電視前收看春節晚會,這種喜樂融融的氛圍可是任何節日都難以比擬的。

  6、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

  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7、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8、守歲

  年三十守歲的習俗也是很久就留下來的,一是晚上全家都要說一些吉利的話,不要說一些晦氣的話,二是要在凌晨12點後睡覺,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睦睦。

  9、放煙花

  以前的時候,在年三十,很多地方都會燃放煙花爆竹,有些是固定地點,有些是個別家戶自己放的煙花,但是,近年來,隨著國家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很多地方已經取消了此習俗(不過在一些地方還是有燃放的)。

  10、壓歲錢

  到了晚上吃完年夜飯,晚輩的要給長輩的拜年,然後長輩的會給晚輩的發壓歲錢,一般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前是有磕頭的習俗,但現在已慢慢消失了,不過也有磕的(你們那現在還磕頭嗎?)。

  大年三十的禁忌

  大年三十,也稱為“除夕”。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是指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大年三十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汙水、燈油於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生,以驅疫病、除惡鬼。尤其是在年夜飯時,有更多的禁忌。

  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說,否則新年不順。避免說出“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化解可能的不祥後果。

  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佔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後,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吃完年夜飯後,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願,寄希望於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時,要遵守一些守歲的禁忌,禁忌大聲喧譁,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並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霜降習俗有哪些 霜降風俗文化活動盤點

  霜降習俗有哪些 霜降風俗文化活動盤點

  1、登高

  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雲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但也要有所講究。

  2、拔蘿蔔

  在山東地區,有句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所以山東人霜降喜食蘿蔔。農諺有“霜降蘿蔔”一說,是指霜降以後早晚溫差大,露地蘿蔔不及時收穫將出現凍皮等情況,影響蘿蔔品質和收成。

  3、吃柿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4、吃鴨子

  閩南臺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因此,每到霜降時節,閩臺地區的鴨子就會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樂得賣鴨子的老闆們嘴都合不攏了,看來他們也必定會過一個開開心心的霜降節氣了。

  5、賞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徵。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古人眼裡,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驅風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間作驅病療疾之用。

  6、掃墓

  古時候,霜降時節人們還要去掃墓。據《清通禮》記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如今,霜降掃墓的風俗已少見。但霜降時節的十月初一“寒衣節”,在民間仍較為盛行。寒衣節,也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節”等,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三大“鬼節”。為避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寒衣節這天晚上,人們要在門外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紅、黃、藍、白、黑)紙,並且把餃子倒在一個灰圈內,意思是天氣冷了,給先人們送去禦寒的衣物。寒衣節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悲憫之情,也是親人們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7、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人們同樣非常重視,各地還有祛兇、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東煙臺等一些地方,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裡面放入乾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後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闢兇迎祥。

七一建黨節的習俗有哪些 建黨節風俗習慣盤點

  七一建黨節的習俗有哪些 建黨節風俗習慣盤點

  1、召開建黨週年紀念大會。設主會場和分會場,分會場進行電視直播會議實況。

  2、組織開展以“黨員找組織、組織找黨員”為主題的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推進月活動。

  3、組織開展“當優秀公僕、創一流事業”徵文活動。

  4、舉辦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和新黨員宣誓儀式。

  5、召開黨務幹部座談會。

  6、各基層黨組織召開一次民主生活會。

  7、評選和表彰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

  8、開展送溫暖活動,各基層黨組織開展走訪慰問困難黨員活動,機關組織青年黨員走訪慰問建國前老黨員活動。

  9、組織兩級幹部和黨員骨幹觀看黨風廉政教育專題片。

  10、舉辦“輝煌的五年,歷史的跨越——喜迎黨的十七大”圖片展。

  每年中國建軍節,部隊都組織盛大的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各級政府,也組織隆重的軍民聯歡晚會或座誡會,邀請老紅軍、軍隊離退休幹部復員退伍軍人、革命傷殘軍人及烈軍屬代表參加。同時,還要組織擁軍優屬活動,宣傳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檢查優撫工作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和困難及時給予解決。

  建黨節科普小知識

  吃

  建國初期社會發展迅猛,但經濟能力有限,基本上以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為主,蔬菜為輔,偶見葷腥。十年動亂使國家生產力下降,飲食水平沒有提高。八十年代起,農業生產躍上了一個臺階,食物豐富起來,白麵(小麥)漸漸地成為家常便飯,肉食也能時常端上餐桌。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便利店,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的觀念深入人心。

  穿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穿的多是自織、自染、自做的粗布衣,時髦點的成年人,男的多穿青色中山裝,女士穿的多是列寧服,職工上班穿勞動服、工作服。

  改革開放帶來了服裝業的巨大發展變化,西服成為主流,各式各樣的外套、大衣、休閒服、皮衣、羽絨服等等,應節應時,應有盡有,完全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和追求。

  住

  解放前,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衛生條件差。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實行了家庭臨產承包責制,解放了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勤勞的村民普遍修建起木質結構的房子。80年代,青瓦磚房建築漸漸普及城市鄉村,農村居民有了磚房,國家幹部職工大多住上了單位分的兩室一廳,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城鎮居民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複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風格多樣的裝修更是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

  建國初期,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腳踏車和人力車,在農村,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改革開放前,交通資源極為有限,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公交車和腳踏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腳踏車,中國曾被稱作“腳踏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腳踏車的依賴。

  如今,城市基礎道路建設、交通設施大大改善,通村公路、二級路、高速路,像命脈一樣延伸到天南地北。人們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種多樣,近途有公交車、摩托車、電動車、私家車、地鐵,出遠門有飛機、高鐵、火車,人們時刻能感受到生活的方便快捷。


重陽節風俗哪些 重陽節哪些民俗習俗

  重陽節風俗有哪些 重陽節有哪些民俗習俗   重陽節風俗有吃重陽糕、登高、佩茱萸和賞菊。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登高節、敬老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 ...

大年初三的習俗哪些 大年初三各地風俗盤點

  大年初三的習俗有哪些   習俗一:赤狗日 不拜年   年初三又稱赤狗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凶事,所以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一些地方的年俗認為,初三給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一些地區還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習俗二:燒門神 ...

大年三十必做的事情哪些 大年三十吃著餃子看春晚

  大年三十可謂是一年當中最熱鬧的一天了。除夕的這一天,不管在哪裡,大家都會回到故鄉,與家中的親人團聚一起過年,迎接新年的到來。大年三十對中國人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這個節日曆史悠久,也有很多傳統延續下來,成為大年三十不可缺少的習俗。   大年三十穿新衣   還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的時候,最期待的就是換上新衣服 ...

河南的結婚習俗哪些 河南什麼結婚風俗

  導讀:如今婚姻嫁娶,大多數都是男女自由,就要準備結婚婚禮的事宜了,不同地區婚禮流程不同,新人也是要順應父母的想法的,那麼河南的結婚習俗有哪些?河南有什麼結婚風俗呢?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   河南的結婚習俗有哪些   1、出嫁時,由族中的五全嫂子給出嫁的女子梳頭,頭髮分為兩半,一邊是婦人髮髻,一邊是未婚女 ...

閩南七夕節的風俗 閩南七夕節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閩南七夕節的風俗 閩南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閩南七夕風俗:七月初七敬拜“七孃媽”   閩南地區在七夕的時候,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著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   在閩南地區農村中,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這“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之為“七 ...

關於中秋節的風俗 中秋節哪些傳統的風俗

  關於中秋節的風俗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習俗主要是與月亮有關,如賞月、吃月餅、祭月、走月等等,還有一些地方在中秋節有玩花燈、燃燈、觀潮的習俗,中秋節是一個代表著團圓的日子,所以大家都非常重視。   中秋節是少不了賞月和吃月餅的習俗的。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記憶中,小時候就 ...

七夕哪些乞巧風俗 七月初七哪些傳統風俗

  七夕有哪些乞巧風俗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2、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