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天水民俗

天水民俗:女媧祭典

  《補本紀·三皇本紀》雲:“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日希女”。《說文》十二說:“女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女媧,亦稱媧皇、女皇、陰帝、神媒,風姓,與伏羲同母,史書記載女媧的主要事蹟有補天立極、摶土造人、化生孕育人類、制笙簧,幫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是華夏古代人類和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

  相傳女媧生於成紀,據《辭海》等權威著作記載,古成紀即今天的秦安隴城鎮一帶。隴城是關隴重鎮,此地有用“風”命名的風溝、風臺、風塋等地名,鎮內有媧皇、風尾、龍泉等古老的村名。傳說,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臺,葬於風塋,這些地方均在隴城鎮東側附近。在風溝的半崖上,有一個很深的女媧洞,洞道一縮一放呈葫蘆狀,傳說女媧在此洞中誕生,或說女媧曾在此洞中生活過,亦有說女媧在此洞中修行過。隴城鎮還有一眼泉水,世稱“龍泉”,建有一處“龍泉井”,此井神秘之處在於一年四季無論天氣陰雨或乾旱,其水位一直保持不變,從不枯竭,傳說當年女媧就是汲此泉水,摶士造人。

  女媧、伏羲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漢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的共同始祖神,被列入“三皇”之中。 《春秋繁露》中載“雨不霽,祭女媧”。女媧作為始祖母神、高媒之神歷來都享受著國家和民間的祭祀和供奉。隴城鎮有著信仰女媧的傳統,漢代以前,隴城鎮北山上就有女媧廟和塑像,下街的古牌坊上有“媧皇故里”四個大字,下有石碑、壁畫,可惜毀於十年動亂。1989年隴城鎮群眾為了紀念女媧的功德,籌集資金在城南門內原址重新建起一座仿古式女媧大殿。如今每年的正月十五,隴城還有盛大的女媧廟會,每月的初一、十五,虔信女媧的人們也要去廟裡進香。

  古代許多史學家把秦安說成“媧皇故里”,都是有古老文化根據的,與此地相距6公里的大地灣遺址的發掘,也佐證了伏羲女媧的傳說和秦安是“兩皇”故里的真實性。

  “巍巍廟貌冠三皇,肇始文明第一章。德被中華光萬代,千秋萬世永流芳。”對首次拜謁的女媧神來說,無論是昨日的被淡漠,還是今日轟轟烈烈的祭祀,其實都是一種表象,而真正的魅力來自於女媧的始祖地位,來自她創造的博大精深的遠古文化,這將永遠成為世世代代“媧皇”子孫生活中不可磨滅的精神支柱。

天水民俗

  農曆正月十六日,相傳為伏羲生日。這一天,天水市民眾自發集會祭奠“人宗爺”(按:天水人習慣將伏羲稱為“人宗爺”),乞求幸福安詳,新年好運氣。

  伏羲廟內,古柏森森,莊嚴肅穆。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迴圈,每年推選其中一株在廟內值班,於是這棵大柏樹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體現者。它會治病療疾,無所不能。廟內時神樹上懸掛紅燈作為標誌,一供奉祀。

  朝拜人宗廟的人們沿甬道魚貫而入,畢恭畢敬地於露臺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紙。而後各自走到神樹前(其實廟內那一棵柏數都可以,不一定是值班樹),貼上紙人,點香火灸病。帶病者可以為自己灸,不帶病者為親友灸,哪個部位傷痛灸哪個部位。紙人以紅紙為原料,剪成人形狀,大小均可。以前紙人均是自備,現在賣香蠟裱紙的小販有售。灸是仿中醫學上的針灸而為之,講究的是用艾草貼自己傷病處與紙人相對應的部位,用香火焚燃,圖方便的直接用點燃的香頭戳相關的部位。心誠責靈,人們似乎從不考究是否靈驗,是否真的能祛除疾疫。棵棵古柏在每年朝廟結束後身上總會貼上上無數的小紙人,風起時嘩啦啦作響;且每年還有遞增的趨勢,以至天水市博物館為了保護文物樹不得不用竹簾圍遮樹身。

  人的願望總是向善的,誰不希望自己和親友健康快樂呢?病是固有的,用紙人灸病不一定治癒,但用灸法獲得一種心靈上的安慰,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治療呢?因此,不必過問靈驗與否。

  推其源,紙人灸病的習俗來自唐代以後中醫界長期奉行的“醫易同源”理論。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即大談醫和易的關係。宋徽宗趙構作〈聖濟經〉,即將〈周易〉和醫學著作〈黃帝內經〉、〈神農本草〉一同歸入他理解的三皇之書祭。按這一理論推論,則醫學是易學派生的,易的基礎是陰陽八卦,八卦又是伏羲首創,因此,用香火代銀針灸燒貼在伏羲廟古柏上的紙人,理所當然的被認為能“治病”,朝拜人宗廟的人對此都堅信不移。

請問甘肅天水有什麼民風民俗

  1、迷心飯:迷心飯為米飯或撒飯,傳言吃了它就可以迷住心,不再考慮任何事情,而一門心思地過年了。

  2、打臘疙瘩:天水鄉下在臘月八這一天清晨,人們早早起床,奔向山泉處挖冰塊,俗稱挖臘疙瘩。相傳在挖來的臘疙瘩上就可以預測來年莊稼的豐歉。冰塊上凍結成的圖案像哪種作物預示哪種作物來年必然大豐收。

  3、烙灶餅:祭灶節當日晚飯後,女主人要烙灶餅12張,寓一年12個月。

  4、獻灶糖:為把灶神的嘴塗甜,讓灶神迴天言好事,降福。

  5、伏羲廟會:每逢農曆正月十六,相傳是伏羲誕辰,是天水有名的伏羲廟會。


春節專題 春節民俗民風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 ...

廣西桂北的七月半民俗

  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在我們桂北地區俗稱“七月半”,也有直接稱為“鬼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也同為這一天。民間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會被閻王釋放半個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是繼清明節後又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一般是全族人祭祀,並且還要掃墓,而七月半一般是一家人祭祀 ...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民俗活動

  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誌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誌》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 ...

福建寧化縣客家人“七月半鬼節”的民俗風情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 ...

藏族傳統民俗節日藏曆年習俗

  藏曆年的確定,是與藏曆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的,藏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曆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曆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曆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曆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 ...

藏族民俗傳統節日

    1、沐浴節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藏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時值夏末秋初,萬 ...

三月三節日曆史起源民俗習慣

  農曆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