釙和鐳的發現,給仔細考察放射性礦物的工作以巨大的推動力。許多化學家都希望能從這類礦物中得到新的發現,新發現也確實接踵而來。1899年,德比爾納發現元素錒;1900年,多恩發現新惰性氣體氡;克魯克斯發現鈾X;1901年,德馬凱發現鑀(後證實是同位素釷230);1902年,盧瑟福和索迪發現釷。這許許多多的放射性物質,包括居里夫婦發現的釙和鐳在內,總是與鈾或釷一起存在於礦物之中,形影不離。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在1899年就發現,放射性物質放出的射線不是單一的,而可以分出帶正電荷的α射線和帶負電荷的β射線,前者穿透性較弱,後者穿透性較強。後來又分出一種穿透性很強的不帶電荷的γ射線。如果讓射線透過磁場或電場,那麼這三種射線就分得一清二楚了:偏轉角度很大的是β射線;偏向另一方、偏轉角度較小的是α射線;不發生偏轉的是γ射線。
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貝克勒爾在與H彭加勒討論了一次由倫琴發現的輻射(X射線)及在真空管子中同時產生磷光的現象之後,他決定去研究在X射線與天然發生的磷光之間是否存在任何聯絡。他從父親那裡繼承有一些鈉鹽。鈉鹽的磷光可以用來曝光。當他把鈾鹽放近被不透光的紙包封著的照相底片時,發現照相底片被曝光。這種現象對於所有試驗過的鈾鹽來說都同樣存在,因此他得出結論說,這是鈾原子的一種特性。後來,貝克勒爾證明,這種射線是鈾放射的。他就是這樣發現天然放射現象。
1859年,德國的普呂克爾利用蓋斯勒管進行放電實驗時看到了正對著陰極的玻璃管壁上產生出綠色的輝光。1876年,德國的戈爾茲坦提出,玻璃壁上的輝光是由陰極產生的某種射線所引起的,他把這種射線命名為陰極射線。1895年,德國的威廉 琴發現X射線。1896年法國的貝克勒爾發現的天然放射性現象。
天然放射現象,說明了原子核具有複雜結構。天然放射現象的本質是原子核的衰變,衰變過程中原子核自發地放出a、B、Y三種射線,說明原子核裡面是由各種粒子組成的複雜結構。原子核由於放出某種粒子而轉變成新核的變化,叫做原子核的衰變。衰變本質,原子核內的兩個質子和中子作為一個整體,結合比較緊密,有時候會作為一個整體從原子核內拋射出來,形成a射線,即a衰變,核內的中子可以轉化為質子和電子,釋放出電子形成β射線,即是β衰變。放射性元素髮生a、B衰變時,產生的新核往往處於激發狀態,這時它要向低能量狀態躍遷,輻射出光子,產生Y射線。
天然放射現象是指放射性元素自發地放出射線的現象。天然放射現象是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耳發現的,該研究使人們認識到原子核具有複雜的結構。天然放射現象的本質為放射性原子按一定的衰變方式進行衰變,且衰變的速率是一定的。某種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掉一半所需要的時間,稱為該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放射性物質放出的射線 ...
1593年,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氣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利略·伽利萊: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進望遠鏡和其所帶來的天文觀測,以及支援哥白尼的日心說。
伽利略做實驗證明,感受到引力的物體並不是呈勻速運動,而是呈加速度運動;物體只要不受到外力的 ...
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可勒爾發現了天然產物鈾的放射性。他在研究磷光材料時發現,鈾鹽或金屬鈾能使附近包在黑紙裡的照相底片感光,從而推斷鈾可以不斷的自動放射出某種看不見的、穿透力相當強的射線。
天然放射性僅為少數重元素所具有,它們放射α射線、β射線或γ射線。α放射性是原子核中放射出一個α粒子,α射線電離作用 ...
瑪麗·居里(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因而成為世界 ...
在時間週期上是指太陽位於黃經 0°和15°度之間的位置,大約是3月19日至4月5日之間。但在實際上通常特指太陽真正位於黃經0°的那天:3月19日~3月22日。
地球上現象
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
春分時,從理論上來說,全球晝夜等長(參見晨昏蒙影)。 ...
土相星座發現自己買到假貨之後--上當也要上得值
金牛座
跑回去理論:“哎呀,包裝我都已經打開了,質量真的比正品相差好多,不如這樣好了,東西也不要你退,乾脆拿些贈品來補償好了。”
處女座
自言自語“哇,裡外檢查了三遍都沒有發現這個疑點,這奸商真是比我還細心唉,看來要往我的‘假冒偽劣產品 ...
風相星座發現自己買到假貨之後--發現新大陸
雙子座
“老兄哇,這是我幾百年前就玩剩下的把戲啦。現在已經不流行玩那一套啦。先退錢給我,教給你最新行市哦。”
天秤座
“唉,假貨是不好用一些,不過跑回去再折騰更麻煩了,他們總有天會被繩之以法的。”
水瓶座
“其實也無所謂啦,正好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