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奧匈帝國現在是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現在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國)、 南斯拉夫(現在分成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國) 、波蘭。 此外,羅馬尼亞和義大利也獲得部分奧匈帝國的土地。
2、奧匈帝國是歐洲傳統的五大強國和當時世界列強之一,其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二,僅次於俄羅斯帝國;總人口數量之眾多、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帝國,位於歐洲第三;機械儀器製造業之繁榮、和鋼鐵軍火工業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後;其資源總儲備之廣泛、和動員總兵力之龐大,亦是歐洲第四,只少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而農產品種類之繁多和原油產量之豐富,則超越擁有精緻農業的法國和以糧食出口為導向的俄羅斯,位居全歐之首;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奧匈帝國在一戰之後解體、分裂為多個國家。在其領土上新成立了四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時其部分領土被義大利、羅馬尼亞、波蘭和南斯拉夫佔領。
奧匈帝國又名雙元帝國,是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的政合國。1867年後,匈牙利從法理上已經脫離奧地利帝國獨立,但兩國的外交立場保持一致。1918年,奧匈帝國在一戰戰敗後解體。原匈牙利境內的特蘭西瓦尼亞割讓給羅馬尼亞,奧匈東部領土如倫貝格等地割給波蘭。波黑、斯洛沃尼亞等地併入南斯拉夫。原奧地利境內南蒂羅爾割讓給義大利。
1、奧匈帝國,又名雙元帝國、二元帝國,正式名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13世紀後成為哈布斯堡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2、哈布斯堡帝國實施聯合統治,政治體制為共主邦聯,內部的奧地利、西班牙、匈牙利諸國均為獨立國家,但同奉一位君主作為國家元首。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奧地利改組為帝國,半個世紀後,弗蘭茨一世將匈牙利由王國提升為帝國,二元帝國正式建立。
3、奧匈帝國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其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總人口數量之眾多、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帝國,位於歐洲第三。
4、奧匈帝國在一戰之後解體、分裂為多個國家。在其領土上新成立了四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時其部分領土被義大利、羅馬尼亞、波蘭和南斯拉夫佔領。
奧匈帝國在一戰後解體並分裂為多個國家,其領土上新成立的四個國家是奧地利、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同時其部分領土被義大利、羅馬尼亞、波蘭和南斯拉夫佔領。奧匈帝國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立憲制二元君主國。
奧匈帝國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解體並分裂成了多個國家,所以現在的奧匈帝國並不是 ...
奧匈帝國在一戰之後解體,分裂為多個國家。在其領土上新成立了四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時其部分領土被義大利、羅馬尼亞、波蘭和南斯拉夫佔領。
奧匈帝國的主體主要是奧地利和匈牙利,在奧匈時代這是帝國內兩個最大的國家,一戰後奧匈解體主要解體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個完整國家。
...
截止21世紀,奧匈帝國已經不存在。奧匈帝國在一戰之後解體、分裂為多個國家,分別是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時其部分領土被義大利、羅馬尼亞、波蘭和南斯拉夫佔領。
奧匈帝國,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立憲制二元君主國,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兩個主權國共同組成,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最後一個國家。
18 ...
二元君主制是封建國家在效仿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中形成的過渡性政體形式。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簡稱二元君主制,是資產階級與帝國統治者妥協的結果。與“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共同組成了“君主立憲制”,本質上仍屬於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框架。
在這種政體形式下,國家雖然也制定了憲法,設立了議會,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專制時代的 ...
當時奧地利帝國境內的匈牙利對維也納的統治非常不滿(尤其是以匈牙利貴族為代表)。原因有很多,比如民族間的矛盾,還有奧地利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援下對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鎮壓。生活在匈牙利地區的馬扎爾民族是奧地利帝國的第二大民族,一直都想脫離奧地利獨立。為了防止這麼一個強大的地區脫離奧地利獨立,在一些政府官員勸告 ...
奧匈帝國侵略塞爾維亞的過程:
1、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藉口其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向塞爾維亞宣戰,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奧軍企圖以優勢兵力一舉殲滅塞軍,迫使塞爾維亞投降,遏制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運動。
2、14年8月16~23日,普特尼克指揮塞軍及其盟軍黑山軍約30萬人發起反攻,將奧軍趕出國境。 ...
奧匈帝國,又名雙元帝國、二元帝國。1867年2月,匈牙利獲得自治,同年6月奧地利帝國正式改組為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是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的政合國,1867年後匈牙利從法理上已經脫離奧地利帝國獨立,但兩國的外交立場保持一致。1918年一戰戰敗後垮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