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女子摽梅之年是幾歲

女子摽梅之年是幾歲

  摽梅之年指的是女子二十歲。摽梅:梅子成熟後落下來。比喻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齡。摽梅中的“摽”讀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適合出嫁之年,而多誤寫為“標梅之年”。

  30歲

  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始室:30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30歲(女)半老徐娘:稱年老而尚有風韻的婦女

  40歲

  不惑之年:指男子40歲。

  強壯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孔穎達疏:強有二義:一則四十不惑,是智慮強;二則氣力強也。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

女子摽梅之年是幾歲

  1、女子摽梅之年是二十歲。摽梅之年出自《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比喻女孩子已經到了出嫁的年齡。

  2、古代關於年齡的表述有很多,比如襁褓指的是剛剛會笑,未滿週歲的嬰兒;孩提則是二至三歲的幼兒,也稱作“提孩”。唐代詩人韓愈在《符讀書城南》一詩中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之句。

  3、金釵之年指的是十二歲的女孩子,這個時候的女孩子可以佩戴金釵。

摽梅之期是多少歲

  摽梅之期是女人的25歲。古書把女人的25歲稱作“摽梅之年梅”,比喻梅子成熟後落下來,指女子到了適婚年齡,過了兩個本命年,便迎來“摽梅之年”,出自《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女子十五歲就要嫁出去了,最遲不能超過二十三歲。但是後來的結婚年齡顯然大大提前。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規定女子十二歲出嫁,唐朝規定女子十四歲出嫁。古代之所以規定結婚年齡早,是因為要儘快的繁衍後代。因為古代的人口本來就稀少,並且因為當時的技術原因,存活率也達不了多高,再加上常年戰爭,對於當時的醫療水平來說,死亡率比較高。所以人口基數不大。在古代這種奴隸制社會或者封建社會的情況下,統治者比較看重勞動力,勞動力非常的重要,只有擴大人口數量,增加勞動力,才能國家強盛,國力才能強大。


桃李多少

  女子二十歲。桃李之年意思是說這個時期的女子正像桃李盛開的時候一樣豔麗動人。它的原本稱謂是“桃李年華”。語出陸游的詩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佔年華。明朝徐渭在作品《又啟嚴公》中也寫道:“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桃李盛開、明豔動人,比喻女子,也是極好的讚美。   花信之年:對 ...

桃李多少

  1、桃李之年是指女子二十歲,意思是說這個時期的女子正像桃李盛開的時候一樣豔麗動人。對於男子而言,二十歲成為弱冠,表示戴上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桃李之年的原本稱謂是“桃李年華”。桃李盛開、明豔動人,比喻女子,也是極好的讚美。出自陸游的詩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佔年華。”明朝徐渭在作品《又啟嚴公》中也 ...

嘆的意思

  “摽梅之嘆”的意思是未嫁女子盼嫁的急切心情。   1、釋義及出處:摽梅出自《詩經.召南》的“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意思是說,用竹竿去打梅子吧,樹上只剩七個梅子了,要找丈夫麼,快趁吉日良辰。這個“摽”字,就是打或擊落,以上詩句表現女子求嫁的心情。   2、相關詩句: 孟浩然的《 ...

葉聖陶2015

  葉聖陶在1988年2月16日就已逝世。   葉聖陶出生於江蘇蘇州,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代表作品有《隔膜》《線下》《倪煥之》《腳步集》《西川集》《稻草人》。 ...

歌手當打點播出

  於2020年2月7日20:10在湖南衛視首播。   《歌手·當打之年》是湖南衛視推出的音樂競技節目,由洪嘯工作室出品。首發歌手為華晨宇、MISIA、蕭敬騰、徐佳瑩、袁婭維、毛不易、周深,奇襲歌手為李佩玲、黃霄雲、劉柏辛,由蕭敬騰擔任該節目的音樂串講人。   節目每期邀請專業歌手之間進行歌唱競賽,並提供平等 ...

歌手當打點播出

  於2020年2月7日20:10在湖南衛視首播。   《歌手·當打之年》是湖南衛視推出的音樂競技節目,由洪嘯工作室出品。首發歌手為華晨宇、MISIA、蕭敬騰、徐佳瑩、袁婭維、毛不易、周深,奇襲歌手為李佩玲、黃霄雲、劉柏辛,由蕭敬騰擔任該節目的音樂串講人。   節目每期邀請專業歌手之間進行歌唱競賽,並提供平等 ...

諸葛亮在赤壁戰時

  赤壁之戰發生於公元208年,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