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梅之嘆”的意思是未嫁女子盼嫁的急切心情。
1、釋義及出處:摽梅出自《詩經.召南》的“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意思是說,用竹竿去打梅子吧,樹上只剩七個梅子了,要找丈夫麼,快趁吉日良辰。這個“摽”字,就是打或擊落,以上詩句表現女子求嫁的心情。
2、相關詩句: 孟浩然的《送桓子之郢成禮》中“摽梅詩有贈,羔雁禮將行。”,彭子翔《木蘭花慢》中“摽梅實好,奈綠陰、庭戶不禁愁。”。
“摽梅之嘆”的意思是未嫁女子盼嫁的急切心情。
1、釋義及出處:摽梅出自《詩經.召南》的“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意思是說,用竹竿去打梅子吧,樹上只剩七個梅子了,要找丈夫麼,快趁吉日良辰。這個“摽”字,就是打或擊落,以上詩句表現女子求嫁的心情。
2、相關詩句: 孟浩然的《送桓子之郢成禮》中“摽梅詩有贈,羔雁禮將行。”,彭子翔《木蘭花慢》中“摽梅實好,奈綠陰、庭戶不禁愁。”。
摽梅之年指的是女子二十歲。摽梅:梅子成熟後落下來。比喻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齡。摽梅中的“摽”讀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適合出嫁之年,而多誤寫為“標梅之年”。
30歲
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始室:30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30歲(女)半老徐娘:稱年老而尚有風韻的婦女
40歲
不惑之年:指男子40歲。
強壯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孔穎達疏:強有二義:一則四十不惑,是智慮強;二則氣力強也。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
摽梅之期是女人的25歲。古書把女人的25歲稱作“摽梅之年梅”,比喻梅子成熟後落下來,指女子到了適婚年齡,過了兩個本命年,便迎來“摽梅之年”,出自《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女子十五歲就要嫁出去了,最遲不能超過二十三歲。但是後來的結婚年齡顯然大大提前。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規定女子十二歲出嫁,唐朝規定女子十四歲出嫁。古代之所以規定結婚年齡早,是因為要儘快的繁衍後代。因為古代的人口本來就稀少,並且因為當時的技術原因,存活率也達不了多高,再加上常年戰爭,對於當時的醫療水平來說,死亡率比較高。所以人口基數不大。在古代這種奴隸制社會或者封建社會的情況下,統治者比較看重勞動力,勞動力非常的重要,只有擴大人口數量,增加勞動力,才能國家強盛,國力才能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