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姓是個多民族姓氏,漢族、蒙古族、滿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羌族、彝族、苗族、傣族、回族、納西族、錫伯族十四個民族都有巴姓。巴姓的最早記錄是,相傳人文黃帝的25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分別為12姓,姬、姞、酉、祁、已、騰、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個"胞族",散居到各地。
巴姓是個多民族姓氏,漢族、蒙古族、滿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羌族、彝族、苗族、傣族、回族、納西族、錫伯族十四個民族都有巴姓。巴姓的最早記錄是,相傳人文黃帝的25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分別為12姓,姬、姞、酉、祁、已、騰、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個"胞族",散居到各地。
百家姓有姓巴的。巴姓得姓始祖:後照。巴姓的最早記錄是,相傳人文黃帝的25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分別為12姓:姬、姞、酉、祁、已、騰、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個“胞族”,散居到各地。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據考證,那時的古老姓氏也還只有64個。在奴隸制時代,周王族姓姬,透過分封諸侯和賜大夫采邑及領地,從姬姓又衍分出198氏。這些“氏”與周同為姬姓,姬姓又衍生出巴姓,與《史記·楚世家》所記相同。根據古代“婦人稱國及姓”之制,巴為國名,姬為國姓,巴姬即巴國姬姓嫁於楚的宗室女。《左傳》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於楚,韓服為巴行人,韓為中原諸夏的姓氏之一,“邘、晉、應、韓,武之穆也”,顯然操中夏語言。楚王族也是中原語言文字系統。故巴、楚在《左傳》桓公九年、莊公十八年、十九年、文公十六年和哀公十八年等多次交往中,全無語言障礙。這表明巴、楚王族語言相近,同屬華夏語言系統。相傳太昊伏羲氏生下鹹鳥,鹹鳥生下乘釐,乘釐生下了後照,後照定居於巴水,即今四川省東部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巴水為姓,稱巴氏。故後照便是巴國人(氏)的得姓始祖。
漢族有姓巴的,在百家姓裡面就有記載。《百家姓》是一部關於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據研究,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誌。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