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黃帝之後、太皞之後、丹山之巴還是廩君之巴,也不管學術界上對巴人的分歧如何,領略的是那段質樸的旅行。即使就連導遊也無法用語言溝通的巴人,我們學會的是那右手摸著左手手擘,再用左手摸右手手擘的原始情感。
巴人,古代巴國人的簡稱, 主要分佈在今川東、鄂西一帶。公元前316年秦滅巴以後,部分巴人遷至今湘西,構成武陵蠻的一部分。留在川東鄂西境內的,部分叫南郡蠻、板楯蠻,南北朝時因大量遷移,大都先後與漢族同化。板楯蠻古時居住在嘉陵江及長江三峽,遍及整個川東鄂西地區。巴人,是泛指生長在巴國和巴地範圍內的所有人。
巴是一個內涵複雜的概念,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作為地域名稱,包容面相當廣闊。由於古代以川東、鄂西為中心,北達陝南,南及黔中和湘西地區的一大片連續性地域通稱為巴,所以古代居息繁衍在這個地域內的各個古族也被通稱為巴,並由此派生出巴人、巴國、巴文化等概念。
《後漢書. 巴郡南郡蠻傳》記載:“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夷水,今清江,古又稱鹽水。武落鍾離山,《水經.夷水注》謂即佷山,在今湖北長陽境。”經國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學的專家考證確認,約4000年前的古代巴國源於湖北宜昌市長陽縣境內的武落鍾離山。
聚居在湘、鄂、川一帶的巴人在這塊土地上長期生息繁衍的過程中,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民族實體——土家族。但仍有一支巴人逃過了被融合的命運,最終保留了血緣的純粹,在歷史的縫隙中遺留下來,成為巴文化的活化石,這就是“巴人部落”中的巴人。他們是56個少數民族之外的特殊族群,人們稱他“巴族”。
自古以來, 巴人就以打魚和狩獵為生。為了保護環境,發掘民族文化,近年來,旅遊部門將他們從深山遷出,在西陵峽口風景區按他們的習俗建造了“巴人部落”。因他們習慣穿獸皮,所以還是按照獸皮服裝的特點和紋飾為他們仿製服裝。巴人不懂漢語,他們有自己的特殊語言,但僅限於巴人之間對話,就連景區的工作人員也無法聽懂,只能用簡單的手勢與他們交流。
他們很友善。走進部落門口,他們給每個客人的臉上點上一點用野生植物熬製的黃色顏料,以表示吉祥和祝福。然後他們敲打著木鼓,歡迎遊人進入部落。巴人部落裡,沿長江邊的山崖建有一條用木頭鋪成的走廊,道旁林木蒼翠,參差披拂,舉目仰望,可見老樹之間古藤纏繞,一串串紫紅色的花朵掛滿藤間,顯得分外耀眼,這就是牛馬藤。
牛馬藤三四月份開紫紅色花,秋天結串果,長50至60釐米,果核堅硬如鐵,可作裝飾品佩帶。牛馬藤本屬亞熱帶植物,主要生長在我國西雙版納地區,在三峽地區發現大片牛馬藤實屬罕見。這也許是上天賜給巴人的特殊禮物吧。
走廊邊的樹上,到處掛著被巴人視為圖騰的牛頭和象徵吉祥的紅布條畫的吉祥符。一間間用木頭、樹皮和稻草搭建的小屋,有的立在岩石上,有的建在樹上,這些造型別致的小屋就是巴人的住房。在一塊大石頭上立有一座祭壇,只見一人盤坐其中,原來這就是部落的法師在作祭祀活動。
巴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對自然界的神秘力量既依賴又敬畏,認為天地日月、風雨雷電、山石樹木、江河湖水皆有神靈,因此信仰自然崇拜。只見他們將一棵樹通體染成紅色,並在樹上系滿了吉祥符,這就是他們的“神樹”。他們認為有了這棵“神樹”,會保佑全部落的平安。
巴人講究男女平等,在這裡,不分男女,誰有威信,誰就可以做王,目前就由一位女王坐陣巴人部落。巴人之間很講究和諧相處,他們中若誰遇到不高興的事,心中有氣,從不與同伴相互打鬧,而是對著木頭人揮拳踢腳,以發洩心中的怨氣。難怪沿途立著很多模樣怪異的木頭人。
在巴人部落,不管大人和孩子,都是長年赤腳,他們在長期的自然環境中,練成了鐵腳板。為了顯示鐵腳功夫,一位男子拿出剛在爐火中燒得通紅的鐵板,他在腳上塗了一層油,然後將腳踏在鐵板上,只見託著鐵板的木頭被燒得直冒煙,而男子的腳板卻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