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巴族的服飾

巴族的服飾

  古語所說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表現於衣食住行方面特別顯著。服飾習俗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現,有其悠遠的歷史。珞巴族居住在廣袤的珞巴地區的數十條江河流域南北相距三百多公里,東西長約千公里,從熱帶到溫帶,從平原到山區,由於地域氣候因素的差異,加上接受外來

  影響不同,這就出現了著裝形式上的各異儘管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對服飾的形式、顏色和裝飾有不同的需求,但珞巴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尤其婦女更是如此。在珞渝北部山區,男子夏穿自織的土白短上衣,長袖,大對襟,兩個佈扣在右邊,下穿自織的帶紋花短褲;冬穿從藏區購回的氆氌長袍或自制的野牛皮大披掛。婦女夏帶花紋的上衣,下穿白布短褲;冬穿用氆氌拼成長方形、中間留有一個圓口的披肩。男子右側腰間掛小彎刀、火鐮,腰前橫拴一把利刀。男女都有許多銀器裝飾品,每逢節日吉慶,戴上所有的銀器。腰帶相當講究,寬四指,有各種圖案,龍、蛇是不能缺少的,五種顏色,上掛小串珠、銅鈴、貝殼,走時發出悅耳的響聲。男女四季赤腳,繭厚刺扎不進。富裕男女都戴銀鐲、銀項鍊生般珞巴人只戴藤鐲,為刮汗之用。男女都扎耳孔,戴環式金銀藤品,以示貧富。男子外出都手持強弓,身背箭筒,腰挎長刀,頭戴熊皮帽,相當威武。在珞渝腹心地帶和南部,交通閉塞,衣著還保留著古老的樣式,衣服形式還十分簡陋,男女夏穿白布汗衣,裸露大部分身軀,冬穿短袖無領上衣。被稱為土地著人的果布、日嘎等東貢部落的不少村寨,男人用一尺來寬、三尺來長的自織布圍腰遮醜,但隨時可以看到生殖器,便用白線纏住龜頭,用以避邪。還有幾個部落男子用草、棕毛、獸皮遮住陰部的,婦女用一塊布遮醜,上身坦胸露懷。民榮等部落男子用竹筒或葫蘆套住陰莖。這種現象,對於極度崇拜男性殖器的珞巴民族說,一點也不奇怪。在珞渝山區東間,男穿無襟花布上衣,下穿紅綠色短褲。婦女上穿兩個佈扣的衣服,下部用花布圍腰遮醜,也有用棕毛當遮醜物的。男戴大銀耳環,一般只戴三串,每串20個珠。還有戴鉛耳環的,婚齡婦女視此最為美麗。

  珞巴族的髮式多種多樣。有的部落剪短髮;有的長髮散披背後,女的梳幾條辮子垂於肩後;有的男女均蓄長髮,發置於頭頂,穿一根竹籤;熱帶地方全為光頭。有戴圓形禮帽的,有戴氆氌圓形帽的,有戴自編藤帽的,有戴熊皮帽的,帽前兩邊各固定一個野豬獠牙,有的部落還在帽上插若干根鳥翎,十分美觀。

  珞巴人非常重視喪衣,不管近親或遠親,不能穿戴帶毛的衣服,以免死者再生變為牲畜。喪服多為白色,以示死者清白。

  獵人服裝獨具特色,表現出珞巴族兼營狩獵生產的特點。獸皮披肩,既輕巧又暖和,不滲水抗溼效能好。頭戴熊皮帽,擋雪遮雨。腳穿“裡木”(統靴),鞋幫和鞋底全部是用“阿努”(瑞香樹皮)纖維編織而成,它比現代膠鞋還結實數倍。一個健康男子一生狩獵40年左右,四雙“裡木”足夠穿了。小刀、火鐮是獵是不可缺少的工具,用黃羊皮當鞘,不易透水。獸皮短褲,柔軟保暖。獵人狩獵時穿戴的衣物都離不開獸皮,這充分說明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物件之一是野獸。

  多數部落的婚後婦女自覺劃臉,互相劃,在額頭兩面三刀邊劃兩個圓點,嘴下唇劃三條橫道,小腿肚劃=形圖案。用木炭劃後,再用針輕扎,使黑色滲入膚內,永作記號。珞渝腹心地帶的珞巴婦女視此圖案最為漂亮。相傳,這也是格薩爾王懲罰不虔誠者之痕跡。

柯爾克孜族服飾文化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製簡單,高階衣服縫製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頻,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

  婦女戴圓形金絲絨紅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頭巾。另一種帽子叫“艾力其克”,鑲有裝飾品和刺繡。戴這種帽子時,裡面要戴繡花軟帽。冬季戴“卡爾帕克”,毛氈製成,頂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兩側開口,頂部一般是白色。後兩種帽子比較古老,多數人不戴了。婦女的頭飾很複雜,用“繡花布條”綁紮髮辮,髮辮末梢系圓型銀質小錢數個,再用珠鏈將兩條髮辮連結在一起,臉上喜塗脂粉,手戴玉鐲、戒指。

  柯爾克孜族的男裝亦多刺繡,短裝,上衣多長及臂部。直領,領口繡花,袖口緊束,否則便帶刺繡,上衣對襟,對襟處釘銀製紐扣,內衣多白色,常刺繡,外套“坎肩”,也叫“架架”,與婦女所穿式樣相似,但顏色不同。男裝多黑、灰、藍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無領,袖口多用黑布沾邊,稱“托克切克滿”;亦有穿皮衣的,稱“衣切克”。

  男子不留須,不蓄髮。如為獨生子,可在十歲內蓄髮,但不能蓄其全部,只在頭部的前、後、左、右留上四撮圓形或半圓形的頭髮作記號,長至十歲,這種記號便要剃掉。

  男子的帽子多用紅布製成(其它顏色的也有),在帽子的頂上有絲絨作成的穗子。穗子上綴有珠子等裝飾品,冬季帶皮帽。

巴族:56民族之外的特殊族群

  無論是黃帝之後、太皞之後、丹山之巴還是廩君之巴,也不管學術界上對巴人的分歧如何,領略的是那段質樸的旅行。即使就連導遊也無法用語言溝通的巴人,我們學會的是那右手摸著左手手擘,再用左手摸右手手擘的原始情感。

  巴人,古代巴國人的簡稱, 主要分佈在今川東、鄂西一帶。公元前316年秦滅巴以後,部分巴人遷至今湘西,構成武陵蠻的一部分。留在川東鄂西境內的,部分叫南郡蠻、板楯蠻,南北朝時因大量遷移,大都先後與漢族同化。板楯蠻古時居住在嘉陵江及長江三峽,遍及整個川東鄂西地區。巴人,是泛指生長在巴國和巴地範圍內的所有人。

  巴是一個內涵複雜的概念,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作為地域名稱,包容面相當廣闊。由於古代以川東、鄂西為中心,北達陝南,南及黔中和湘西地區的一大片連續性地域通稱為巴,所以古代居息繁衍在這個地域內的各個古族也被通稱為巴,並由此派生出巴人、巴國、巴文化等概念。

  《後漢書. 巴郡南郡蠻傳》記載:“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夷水,今清江,古又稱鹽水。武落鍾離山,《水經.夷水注》謂即佷山,在今湖北長陽境。”經國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學的專家考證確認,約4000年前的古代巴國源於湖北宜昌市長陽縣境內的武落鍾離山。

  聚居在湘、鄂、川一帶的巴人在這塊土地上長期生息繁衍的過程中,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民族實體——土家族。但仍有一支巴人逃過了被融合的命運,最終保留了血緣的純粹,在歷史的縫隙中遺留下來,成為巴文化的活化石,這就是“巴人部落”中的巴人。他們是56個少數民族之外的特殊族群,人們稱他“巴族”。

  自古以來, 巴人就以打魚和狩獵為生。為了保護環境,發掘民族文化,近年來,旅遊部門將他們從深山遷出,在西陵峽口風景區按他們的習俗建造了“巴人部落”。因他們習慣穿獸皮,所以還是按照獸皮服裝的特點和紋飾為他們仿製服裝。巴人不懂漢語,他們有自己的特殊語言,但僅限於巴人之間對話,就連景區的工作人員也無法聽懂,只能用簡單的手勢與他們交流。

  他們很友善。走進部落門口,他們給每個客人的臉上點上一點用野生植物熬製的黃色顏料,以表示吉祥和祝福。然後他們敲打著木鼓,歡迎遊人進入部落。巴人部落裡,沿長江邊的山崖建有一條用木頭鋪成的走廊,道旁林木蒼翠,參差披拂,舉目仰望,可見老樹之間古藤纏繞,一串串紫紅色的花朵掛滿藤間,顯得分外耀眼,這就是牛馬藤。

  牛馬藤三四月份開紫紅色花,秋天結串果,長50至60釐米,果核堅硬如鐵,可作裝飾品佩帶。牛馬藤本屬亞熱帶植物,主要生長在我國西雙版納地區,在三峽地區發現大片牛馬藤實屬罕見。這也許是上天賜給巴人的特殊禮物吧。

  走廊邊的樹上,到處掛著被巴人視為圖騰的牛頭和象徵吉祥的紅布條畫的吉祥符。一間間用木頭、樹皮和稻草搭建的小屋,有的立在岩石上,有的建在樹上,這些造型別致的小屋就是巴人的住房。在一塊大石頭上立有一座祭壇,只見一人盤坐其中,原來這就是部落的法師在作祭祀活動。

  巴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對自然界的神秘力量既依賴又敬畏,認為天地日月、風雨雷電、山石樹木、江河湖水皆有神靈,因此信仰自然崇拜。只見他們將一棵樹通體染成紅色,並在樹上系滿了吉祥符,這就是他們的“神樹”。他們認為有了這棵“神樹”,會保佑全部落的平安。

  巴人講究男女平等,在這裡,不分男女,誰有威信,誰就可以做王,目前就由一位女王坐陣巴人部落。巴人之間很講究和諧相處,他們中若誰遇到不高興的事,心中有氣,從不與同伴相互打鬧,而是對著木頭人揮拳踢腳,以發洩心中的怨氣。難怪沿途立著很多模樣怪異的木頭人。

  在巴人部落,不管大人和孩子,都是長年赤腳,他們在長期的自然環境中,練成了鐵腳板。為了顯示鐵腳功夫,一位男子拿出剛在爐火中燒得通紅的鐵板,他在腳上塗了一層油,然後將腳踏在鐵板上,只見託著鐵板的木頭被燒得直冒煙,而男子的腳板卻安然無恙。


毛南服飾

  毛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河池、南丹、都安等地的山區,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民族。過去幾乎家家都有木紗車和織布機,並自種藍靛草,自紡、自織、自染土布,以製作各種衣飾。毛南族姑娘從小就要學習紡線織布,織布技術的高低、織成布匹的多少,是衡量她們智慧和才幹的標準。   衣飾基本上與附近漢、壯族相同。過去,毛 ...

東鄉服飾

  東鄉族年輕男女   東鄉族是古老的遊牧民族,羊毛製品是東鄉人服飾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東鄉族信奉伊斯蘭教,在生活習俗上與西北迴族相似,服飾上也帶有回族的特點。顏色素淨,多青、藍色或藏青色布製成。少女也有著紅、綠色者。   東鄉族男子多穿短衫和深色坎肩,下穿及踝長褲。冬天穿山羊皮襖,在袖口處縫有黑色或紅色的寬邊 ...

達斡爾服飾

  達斡爾族服飾   達斡爾族是中國北方具有悠久歷史和農業文化的民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鄂倫春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約有12萬多人。達斡爾族大部分信仰薩滿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   達斡爾族服飾受蒙古族和滿族影響較大,一些地區的中年婦女還保持著梳滿飾髮 ...

仡佬服飾——五彩貫珠

  仡佬族是雲貴高原中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貴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義、仁懷、安順、關嶺、普安、清鎮、平壩、黔西、大方、織金、金沙、貞豐、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個市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馬關、富寧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 ...

達斡爾服飾——簡單素雅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於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傳統的漁獵業。在東北諸民族中,是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與外界經濟文化接觸和交流較早、較多的民族之一。   較為先進的生產力和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局面,決定了達斡爾族服飾原料的多樣性。不同地區的衣飾原料中,往往都是犴等獸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側重 ...

裕固服飾——別緻的帽子

  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餘居住在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自稱“堯呼爾”。元、明時稱“撒裡畏兀”、“撤裡畏兀兒”,現代稱“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曾稱“撒裡維吾爾”。1953年經本族代表協商,確定以同 ...

東鄉服飾——深受宗教影響

  東鄉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肅臨夏地區)東鄉地區而得名。該民族自稱“撒爾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主要分佈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甘肅蘭州市和廣河、和政、臨夏等縣及新疆伊犁地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東鄉族人口數為5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