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裕固族服飾——別緻的帽子

裕固族服飾——別緻的帽子

  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餘居住在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自稱“堯呼爾”。元、明時稱“撒裡畏兀”、“撤裡畏兀兒”,現代稱“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曾稱“撒裡維吾爾”。1953年經本族代表協商,確定以同“堯呼爾”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漢文富裕鞏固之意)為族稱。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裕固族人口數為13719。裕固族現在使用三種語言:一種是西部裕固語(也稱堯呼爾語),主要是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部的裕固族群眾使用;一種是東部裕固語(也稱恩格爾語),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東部的群眾使用;再一種就是漢語。裕固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的丁零、4世紀的鐵勒和居住在色欏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回紇是東部鐵勒(亦稱狄歷、敕勒、高車)的六大部之一。後來東部鐵勒在反抗東突厥汗國的鬥爭中,形成了以回紇為核心的部落聯盟,被稱為“九姓鐵勒”或簡稱“九姓”。8世紀中葉,回紇擊敗突厥在烏德勒山(今杭愛山支系)、溫昆河(今鄂爾渾河)建立回紇汗國。9世紀中葉,回紇汗國為黠戛斯所破,回紇各部四處遷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廓,與早先遷來的部分回紇匯合,在這裡生息繁衍,成為當今之裕固族。

  

  裕固族婦女的頭飾頗富有民族特色。當姑娘到了15歲時,要戴“薩達爾格”,意味著姑娘長大成人,可以婚配了。“薩達爾格”是在用紅布做成的一塊方形布牌上,綴以貝殼和各色珊瑚而成。

  

精美絕倫的裕固族服飾文化

  裕固族是生活在大草原的少數民族,他們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而服飾是最能體現直接體現一個民族的特色。他們的服飾在廣闊的草原中顯得更加的得體、大方。下面的裕固族文化為你帶來精美絕倫的裕固族服飾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裕固族歷史上是個“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生息在我國西北地區,與那裡的各民族互相往來。在這一過程中,裕固族服飾既與遊牧文化息息相關,也受到相鄰各民族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裕固族的族源和民族形成的歷史,也造成了裕固族服飾文化的多元成分。裕固族的服裝樣式與藏、蒙服裝有類似之處,都屬於袍服,但由於裕固族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和審美觀,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於其他民族的風格。

  裕固族穿自紡自織的褐子衫或氈片長襖,冬季有錢人穿掛麵的皮襖皮袍,窮人穿光板皮襖。婦女佩戴長形頭面等飾物,她們擅長刺繡,在衣領、衣袖、布靴上常繡有各種花草和各類動物圖案,特別是各種牲畜的圖形,形象活潑生動,獨具特色。

  裕固族服飾絢麗多彩,內涵豐富。裕固人雖然有兩種語言並存,並且處在高山、沙漠、草原的生態環境中,經營畜牧業,與其他藏、蒙古、漢等民族長期和睦相處在一起,又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但還是儲存著濃郁的古代北方草原馬背民族的服飾文化特色。裕固族男、女均穿戴鑲邊白氈帽,身穿高領偏襟長袍,束腰帶,衣袍袖口、下襬口、兩側衩口鑲有多色圖案花邊,足穿高腰子翹頭皮靴或花邊布鞋,按季節、地區分為坎肩、夾、綿、氈、布、皮衣,視經濟條件由綢、緞、布、褐、皮作料。

  “衣領高、帽有纓”,是裕固族服飾的一大特點,生活和文化傳統形成了服飾上的審美標準,服飾的樣式、花色、刺繡圖案、花紋都按其民族習慣形成並代代相傳。民間流傳著“水的頭是泉源,衣服的頭是領子”,“帽無纓子不好看,衣無領子不能穿”的民歌。

  裕固族的服飾喜歡用紅、藍、黑、白等對比強烈的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頭面的編織圖案,雖然極為簡單,僅以方、圓幾何形狀的組成,但因以紅色為底,以藍、白、黃、黑構圖,故十分顯目,而不使人覺得單調;尤其是銀牌綴在紅色的頭面上,更見效果,立體感極強。又如白氈帽上鑲以紅、黑色的邊沿飾紋,也因色彩的對比分明,而使邊沿飾紋非常清晰,令人產生玲瓏、輕快的美感。這種以對比色彩強烈來造成圖案醒目、生動的手法,在綠色的大草原中,顯得很得體,與裕固族粗獷、豪放的性格相協調。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裕固族服飾的結構和功能也在發生著變化。現在裕固族人平時很少穿戴民族服裝,只有在節日或喜慶場合才穿一下,而且有些人穿,有些人已經不習慣穿,民族服裝已成為裕固族文化的一種點綴。但是近年來在裕固族服飾方面又出現了兩種新的現象:一是把長年壓在箱子底下的裕固族服裝翻出來,成立了民族服裝模特隊。二是將裕固族婦女的紅纓帽子按比例縮小,製成旅遊紀念品賣。由於裕固族帽子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這種旅遊紀念品頗受大家歡迎。

  裕固族服飾的特點

  裕固族服飾中儲存了部分古代先民的服飾特色,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部分服飾特點,形成了現在的獨具特色的裕固族服飾。

  取材於畜牧業

  裕固族世代以畜牧業為主,因而形成了具有牧業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早期,他們逐水草而居,遊牧於茫茫戈壁灘,住帳篷,穿白茬羊皮襖或紅高領子的衣服及長統皮靴。其服飾用料取之於畜牧業本身,衣著式樣簡單,且耐寒、防沙等。

  分禮服和便服

  隨著社會的發展,裕固族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除畜牧業仍居主要比重外,農業、林業及其他行業發展起來了。牧區的裕固族仍然穿長袍、皮靴,而在農區及城鎮以穿制服為主,只在節日、喜慶的日子才穿傳統服飾。其服裝有禮服和便服之分。

  衣服長度相當於身長

  裕固族服飾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男女均穿高領、大襟、右衽長袍,長度相當於本人身長,著長褲。

  曾留辮子

  過去,裕固族男子有留長辮子的習俗,並將帶有絲線辮梢的髮辮盤在頭頂上,現在多留短髮。

  鮮血的帽子

  裕固族婦女的頭飾很具特色。她們頭戴喇叭形紅纓帽或用芨芨草編織的帽子。據說這帽子是為紀念本民族歷史上一位被害女英雄的,紅纓穗子代表其犧牲時頭頂的鮮血。

裕固族--簡 介

   

   裕固族,現有人口10569人,主要分佈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

  裕固族長期從事畜牧業生產,有豐富經驗。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建立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畜牧業得到較大發展,現在自治縣已成為甘肅省重要畜牧業基地之一。自治縣還建有牧場和養鹿場,產有鹿茸、麝香、熊膽等珍貴藥材。

  世世代代的遊牧生活使裕固族形成了崇尚騎射的習俗,無論男女都有較高的騎術,即便在婚禮上也離不開駿馬和弓箭。

  按分佈地區,裕固族使用三種語言: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堯乎爾語、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恩格爾語和漢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由於本民族的文字失傳,民間口頭創作便成了裕固族民族藝術的主要形式。

  裕固族是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過去,他們不僅住的是毛氈帳篷,穿的衣服、鞋襪,吃的肉、奶是畜產品,而且生產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製成的。現在,已有一部分人改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飲食習俗

  裕固族飲食習俗   居住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裕固族,牧業是其主要的生產方式,飲食習俗一般是三茶一飯或兩茶一飯。早晨起床後,牧人們將熬好的茶水(或清水)舀一勺,撒在帳篷周圍,然後開始喝茶;吃過早茶,就出去放牧;中午吃炒麵或燙麵烙餅,喝午茶;下午再喝一次酥油茶;晚上,一切活路都幹完後,一家人才在一起做米飯或麵 ...

喪葬習俗

  裕固族的喪葬分三種:即火葬、天葬、土葬。過去部落上層和牧主、富戶宗教上層和未成婚的女子都實行火葬。所謂天葬,即將死者放在山頂上,任憑野獸飛禽啄食,實行這種葬法主要是貧苦牧民。土葬是部分部落在很久以前留下來的一種葬法。據說與圖騰崇拜、古時木棺風葬和樹葬有關,並有等級區別。有仰天腑地等形式的葬法。在近代實行木 ...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   按分佈地區,裕固族使用三種語言: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堯乎爾語、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恩格爾語和漢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由於本民族的文字失傳,民間口頭創作便成了裕固族民族藝術的主要形式。 裕固族是以畜 ...

概況

  民族概況   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餘居住在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自稱“堯呼爾”。元、明時稱“撒裡畏兀”、“撤裡畏兀兒”,現代稱“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曾稱“撒裡維吾爾”。1953年經本族代表 ...

婚俗

  在婚禮儀式上,新郎向新娘連射三支無鏃箭(不致於傷人),象徵新郎新娘相親相愛,白頭到老。射罷,新郎把弓箭折斷,扔到門旁,由老人投進火裡燒掉。這個習俗來源一個古老的傳說:從前,裕固人沒有火,後來有一個英雄取來火種,裕固人才過上好日子。當時,有一對新婚夫婦,丈夫外出狩獵,妻子在家不慎將火弄滅。她為向一個三頭妖求 ...

兒童剃頭儀式

     裕固族兒童剃頭   裕固族在孩子3個月或週歲或3週歲時舉行的一種儀式,儀式內容包括剃頭和起名等。   裕固族傳統認為,給孩子剃頭,就如同給馬駒剪鬃一樣,馬駒剪鬃後才算馬,才能乘騎,同樣,孩子剃頭後才成人,才能長命。裕固族的剃頭儀式舉行的時間和內容因地而異。   剃頭前,家長請喇嘛或德高望重的老人選定 ...

馬踏新房射新娘——婚俗

  裕固族舉行婚禮時,男方要在大氈房外專設一個白色的小氈房供新娘到來時休息。送親隊伍快到小氈房時,女方送親隊伍中的一些騎術較好的人在女方主婚人的指揮下,一個個揚鞭策馬,衝向小氈房,企圖將其踏倒。小氈房外,男方親友也早有準備,嚴陣以待。婦女在氈房內用樹枝木棒敲打氈房頂,把馬嚇得不敢靠近。男子則在氈房外,一邊高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