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自稱“仡佬”,一個意思為“人”,另一個意思是“竹”。仡佬族是從西南古老的農耕民濮人的一支發展而來的,至今,貴州的彝族仍稱仡佬族為“濮”。史書記載他們“以竹為姓”,以竹為民族圖騰,其族稱就依此而來。大約2000多年前,仡佬族先民建立了“夜郎國”。從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的漢文典籍中,都把“仡佬”記為“獠”。隋唐以後逐漸出現“獠”、“獠”。宋代記為“獠”、“獠”、“獠”。元代記為“土獠”、“禿獠”。明代以後固定記為“”。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統一稱為仡佬族。
務川是仡佬族的發源、發祥地,他們從這裡走向世界。
據《夏書》記載:遠古時人們把生活在洪渡河兩岸大山中的濮人視為“神”,是“天之子”、“人中精靈”。而把硃砂視為神物,是天賜的。夏、商、周時期,得到濮人的硃砂,就等於得到神的禮物而祥端。濮地幾乎成了世外神地,2000多年無人侵犯。
濮人就是如今仡佬族的先民,傳說他們是從天上下來的,是九重天天主的子民,所以古人們把他們稱之為“天之子”,“人中精靈”。其實仡佬先民們最早在務川這塊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和天鬥、地鬥、野獸們鬥,生吞活剝延續生存。用生命為代價逐漸地認識了自然,掌握了生存的本領,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才推進了仡佬民族的發展。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打鐵業比較發達,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
習俗
仡佬族生活習俗等方面和當地漢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時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門口;有分娩或有喪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內;婦女生孩子未滿40天的,不能跨門檻,也不能到井邊挑水。仡佬族熱情好客,親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為禮,遇到喜慶或節日,酒必不可少。
婚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男方須請媒人攜帶雞、酒等物送給女家,如禮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經締結。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親嫁女或宴請賓客時還要辦“三麼臺”酒宴進行款待,即按特點順序共分三臺,第一臺稱茶席,喝清茶輔以各種糖果點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臺稱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種冷盤及酸、鹹、辣醃菜和香腸、鹽蛋等;第三臺稱正席,上飯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時,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須陪到底。
在婚嫁期間,親友要把自家釀製的“爬坡”酒裝壇,貼上紅條,做為禮品,置於門外,內插長粽葉莖一根,男女客人可隨意以莖為管吸吮。
食俗
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稀飯或酸湯燙飯,中餐和晚餐多為大米乾飯或玉米乾飯。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來製作糯米粑,因製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風味。食用時,常配以蜂蜜、紅糖、白糖、芝麻、蘇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醃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薑混合醃製的酸辣菜,用香椿芽醃製的醃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類主要有豬肉、羊肉和牛肉、馬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菜餚是用豬骨頭、雞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種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時既可單獨做湯,又可與其他菜相配,製成各種風味菜餚。
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將嫩辣椒放在乾鍋內爆成半熟,然後用油炒煳;或將嫩辣椒煮成半熟,曬乾,吃時再用油炸,直接用來下酒。
仡佬族善釀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穀等釀製而成,常用作禮品贈送親友。
節慶
仡佬族的傳統節日大體與漢族相同。如春節、端午節、七月節和中秋節。其中糯米粑是仡佬族節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用一升或幾升糯米打成一個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盤內,供奉祖先,三天之後才可食用。在端陽節、重陽節及其他所有節日,都要宴請賓客,均要做粑粑。民間廣為流傳著“端陽打粑送親家,重陽打粑封龍口,谷熟打粑獻新人”。
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在農曆十月初一。每到這一天,當地的仡佬族殺雞、備酒、敬奉牛王菩薩,祈願牛王保佑耕牛體魄健壯,凡養牛戶屆時都要讓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飼料喂牛,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粑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照鏡子”,使它興高彩烈,然後取下粑粑喂牛。
刺繡自古就是中國的傳統手工藝,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中國的刺繡都是很出名的,而中國刺繡的種類也有很多,民族的刺繡的種類也有很多。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刺繡。看看仡佬族的刺繡有什麼亮點。
仡佬族是一個勤勞而愛美的古老民族,也是一個注重和崇尚文化的民族,這一點在他們至今保留的貫首服和合和紋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仡佬族由服裝來分共有14個亞支,分屬穿桶裙崇尚竹和不穿桶裙崇尚鳥兩個支系內。
自古以來仡佬族婦女就有用刺繡裝飾衣物的習俗,在貴州省明代《百苗圖》中就有所記載。仡佬族刺繡工藝精美、色彩鮮活、圖案簡練、佈局合理。繡法主要為平繡、挑花等。綵線顏色主要為紅、黃、藍、青、綠等色。
簡介
仡佬族姑娘的刺繡,從針法、設色、圖案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中以挑花最具特色。繡法有架繡、遊繡、梭繡、挑繡等。架繡是數紗繡,每橫三根紗、豎三根紗的正方形對角上各繡一針,架成一個十字,用不同顏色的綵線架出很多大小規格一致的斜向小十字,組成各種圖案。遊繡是用套針繡法依底布畫出的圖樣繡出輪廓,再用戧針填實內容。
梭繡是用繡花針順繡布經緯走向飛針,繡線時藏時露,先組成網狀圖案,再用不同顏色的繡線在網狀空隙組成小圖案,使花中有花。挑繡針法,針距或長或短,有時只挑起半股紗線,也是一針,可使圖形更顯細密完整。
刺繡的圖案可為周圍環境的花草、山水、田川和各種可愛的動物。仡佬族姑娘從小學刺繡,在鞋面、圍腰、腰帶、襪帶及衣、褲的花邊,以及簾、帷、枕頭、裙、荷包、手帕、褡褳、背扇等處,都繡上各種花樣,點綴裝飾,體現仡佬族文化的審美意識。
簡介
仡佬族姑娘的刺繡,從針法、設色、圖案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中以挑花最具特色。繡法有架繡、遊繡、梭繡、挑繡等。架繡是數紗繡,每橫三根紗、豎三根紗的正方形對角上各繡一針,架成一個十字,用不同顏色的綵線架出很多大小規格一致的斜向小十字,組成各種圖案。遊繡是用套針繡法依底布畫出的圖樣繡出輪廓,再用戧針填實內容。
梭繡是用繡花針順繡布經緯走向飛針,繡線時藏時露,先組成網狀圖案,再用不同顏色的繡線在網狀空隙組成小圖案,使花中有花。挑繡針法,針距或長或短,有時只挑起半股紗線,也是一針,可使圖形更顯細密完整。刺繡的圖案可為周圍環境的花草、山水、田川和各種可愛的動物。仡佬族姑娘從小學刺繡,在鞋面、圍腰、腰帶、襪帶及衣、褲的花邊,以及簾、帷、枕頭、裙、荷包、手帕、褡褳、背扇等處,都繡上各種花樣,點綴裝飾,體現仡佬族文化的審美意識。
走進仡佬族文化,我們能看到仡佬族先民躍動的舞蹈靈魂,我們能看到仡佬族充滿魅力的舞蹈藝術。仡佬族的傳統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禮舞”。下面一起來看看“踩堂舞”和“酒禮舞”吧!
仡佬族的傳統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禮舞》。《踩堂舞》是喪葬儀式中舉行的舞蹈。流行於貴州遵義、仁懷一帶。古代是在墳前進行,近代改在靈 ...
仡佬族是中國的五六十個民族之一,其中的一些民俗對於“外人”來說是很新鮮的,特別是一些節日,仡佬族的毛龍節就是其中之一。毛龍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毛龍節。
“仡佬毛龍”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崇尚的表現形式,主要流傳於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鎮的宴明、龍鳳等仡佬 ...
仡佬族是中國和越南共有的一個少數民族,仡佬族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如今的仡佬族也是大多數分佈在貴州省,仡佬族的服飾也是非常美麗的。本期仡佬族文化帶你瞭解仡佬族服飾。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長)。用布一幅圖於腰際,無摺皺,有如桶狀,謂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長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後 ...
我國的很多少數民族除了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一些自己獨特的節日,例如仡佬族的牛王節。牛王節是用來歌頌牛對人們的貢獻,讚揚牛的任勞任怨。有不少的少數民族都有牛王節這個節日,但是說到獨特的民族氣息,就要數仡佬族最為濃郁。下面就讓我們翻開仡佬族文化,看看仡佬族的牛王節吧。
“牛王節”又稱之為“敬牛王菩薩”或“祭 ...
每年的一月一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春節在我國是最為隆重的節日之一,不管是任何一個地區或者民族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祝過年。而在仡佬族文化中,他們過年的時候並不是傳統的一月一日,那麼你知道是在什麼時候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屆時要準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 ...
世界因為多姿多彩而美麗,也因為互相尊重而和諧,在世界上的文化就是這個道理,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在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仡佬族的衣飯節就是一個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而且還有非常美麗的傳說,本期仡佬族文化為你解析。
在仫佬族民間流傳著“羅義射獅”和“羅英馴牛”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仫佬族人民的祖先常受禽 ...
因地理區域的不同,每個民族都有著屬於他們的傳統節日與習俗。作為少數民族之一的仡佬族也有著他們的獨特節日與風俗。除了和漢族一樣的端午節、清明節與春節,他們還有著其他特別的節日,例如:吃新節、仡佬節、敬雀節等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接下來,一起來看看仡佬族文化中不同節日的習俗與風情吧!
仡佬族在貴州分佈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