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為姓,出自姬姓,源於東周,以國名為氏。據《姓考》載,周代有附庸方國、陽國,其地與齊國接壤。東周惠王時,陽國被齊國滅掉,齊人遷入其都,原陽國君主的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遂成陽姓。
陽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名列姓氏排行榜的第一百六十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約六十萬三千餘,望族出沂水郡、隴西郡。陽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大約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間,陽國被鄰國齊國吞併故國。陽國原是周朝的一個小諸侯國,所在地在今天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
以國為姓,出自姬姓,源於東周,以國名為氏。據《姓考》載,周代有附庸方國、陽國,其地與齊國接壤。東周惠王時,陽國被齊國滅掉,齊人遷入其都,原陽國君主的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遂成陽姓。
陽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名列姓氏排行榜的第一百六十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約六十萬三千餘,望族出沂水郡、隴西郡。陽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大約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間,陽國被鄰國齊國吞併故國。陽國原是周朝的一個小諸侯國,所在地在今天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
有關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
一、以官名為姓。
皋陶之後,世為大理(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官為姓,春秋時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李為氏,稱李耳。
二、據北史所載,趙郡李氏,為趙將武安君之後,李左車其先也。
三、據魏書所載,後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叱李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為國姓。
唐初開國元勳諸將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為複姓)賜與國姓李。此外還有許多家族改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1、李姓出自嬴姓,顓頊的後代皋陶,在堯舜時擔任掌管刑獄的理官,他的子孫世襲了“大理”職務,並以官為姓,稱為“理氏”。
2、商代末年,皋陶後代理徵因辦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無故處死,其妻帶著兒子利貞逃難,一路上以木子為食才得以活命。為了不忘這段蒙難的歷史,利貞的母親決定將“理”姓改為“木子”構成的“李”姓。李利貞從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
3、李氏是中國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億人,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四。同時也是華人以及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超過1.2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