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後半段是孔子說的,但是,“人之初,性本善”是誰說的呢?孔子沒說,孟子也沒說,荀子明白主張“性惡”,更不會說了。這句話其實是宋代人說的。我們不談哲學史上的複雜問題,單看這句話,立刻可以察覺“人性本善”的概念有兩大盲點:一是在經驗上缺乏佐證。試問每天電視及報紙的新聞中不是充斥著各種罪惡行徑嗎?有誰是本善的?如果“本善”是指出生時原本天性是善,一進入社會就被汙染了,那麼試問,組成社會的成人不也是本善的嗎?若把責任推到過去,那麼過去從第一個人出現以來,不也是本善的嗎?當然,我們同意人性非常複雜,而“本善”只是描述其主要特質,用以區別人與禽獸之別。但是,為了區別人與禽獸,不可說一邊本善,另一邊本惡,因為禽獸根本沒有善惡問題。只可以說“人有可能行善”,而禽獸與善惡無涉。既然如此,何必用“本善”來混淆視聽?第二個盲點是:善與惡都是價值上的概念,而任何價值之呈現,皆以“自由選擇”為前提。那麼試問:在一個人尚未有能力作自由選擇的年幼階段,怎樣判斷是“本善”?然後,一個人成長到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這種自由必然是同時向善與惡開放的,亦即任何自由的行動都可能導致善,也同樣可能導致惡。如此一來,說“本善”只是一句空話而已,無法透過邏輯的檢驗,亦即:善以自由為其前提,而自由這個前提又無法保證人一定會行善。因此,從邏輯角度來看,人性本善無法成立。向善而非本善批評“人性本善”的想法,是為了迴歸孔子的哲學立場。依我們對《論語》的研究,可以肯定孔子的觀點是“人性向善論”。以下試加以說明。首先,人的特色在於自由,自由是一種動力狀態。其形式是以“知、情、意”的結合為前提,譬如:我知道某事是對的,我喜歡做某事,以及我選擇做某事,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至今仍是一個無解的奧秘,而三者配合起來所提供的機會,就是自由得以運作的條件。我所說的“向”,就是指“自由”而言,它是由真誠所覺察的內在力量,要求我去實踐“應該”做的事。應該做的事,即稱為“善”,這一點稍後會再加以解釋。那麼,為何說“向善”?因為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並不保證真的會去做,否則自由豈不是假的?不過,雖然人有自由,當他選擇不做該做的事,或者選擇做不該做的事時,內心仍會有“不安”或“不忍”的感受。這正是儒家思想的關鍵所在。自由加上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如果進而質疑:是否每個人所不安、不忍的情況都一樣?答案是:“都不太一樣。”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從相近到相遠,就是不能說“相同”。既然如此,人性安在?事實上,“向”字就肯定了每個人的不安、不忍,必有程度強弱之異。一個人從小生長在幸福家庭,看到別人的小災、小難很容易於心不忍;反之,一個人從小飽經憂患,就可能要碰到悲慘之極的人,才會於心不忍。就他們都“可能”不忍來說,可知都是屬於“人”的一類;就他們不忍的情況有差異來說,可說是“向善”而非“本善”。這裡的關鍵在於“真誠”。許多時候,我們看到人情險惡,人間猶如叢林,那是因為人們忽略了內心真情,再一路走偏,愈陷愈深,就像孟子所謂“牛山之木”(《孟子·告子上》)的比喻,一座草木盛美的山,如果“旦旦而伐之”,每天每天地去砍伐它,最後成了寸草不生的禿山。但是,每座山原本都有“可能”長出花草樹木的!換言之,對人而言,性即向,向即性,所向者就是善。
如今走在大街小巷,經常會發現有相面算卦之人。相面之人不同,相術亦各有千秋,但無論哪種相術,皆言能推測人的前世今生,弄得神乎其神。不過他們相人之術都不及先賢孔子。孔子只用一句話就道盡了相人之術的奧妙,不禁令人歎服!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輅哉?人焉輅哉?”孔子說:第一要“視其所 以”──看他做事的目的是什麼;第二要觀其所由──觀察知道他的來源、動機也就是本心;第三要“察其所安”,就是再看看他平常做人是安於什麼的,也就是平 常的修養。以這三點觀察人,“人焉輅哉!人焉輅哉!”──誰都沒辦法逃避。由此,一個人一生大概的命運如何也就有跡可尋了。中國有句古話叫“相從心生”。 即“有心無相,相由心變。有相無心,相隨心轉”也就是一個人思想轉變了,形態就轉變,譬如我們說一個人要發脾氣了,是怎麼知道的呢?是從他的面色上看出來 了,他心裡要發脾氣,神經就緊張,樣子就變了。所以這種從心理上的推斷是科學。而孔子觀察人講原則、講科學。也就是觀察一個人的做人處事,看他的目的何 在?看他的做法怎樣?前者屬思想方面,後者屬行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時的涵養,看他安於什麼?其實孔子的相人之術,更是我們為人做事應該遵循的準則。
為人做事要堅持自己的原則。“觀其所由”就是說看一個人要看他一貫的做法,這個一貫的做法就 是一個人做事的原則。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對待錢財,要“君子愛財,取之不道”,對家庭要“得志不張狂,糟糠不下堂”,為官要“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 謀。”為人堅持自己的原則,才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才能不趨炎附勢,堅持真理。
為人做事要勤於修養自身的品德。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個人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德行,才能在社會中立身,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有德之人才幹才能正確地充分發揮,無德之輩才幹越高,惹來的禍事只會越大。
罵人是犯法的。一般的罵人屬於民事侵權行為,公然侮辱他人可予以治安處罰;情節嚴重的涉嫌構成侮辱罪,要承擔刑事責任。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法律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1、宋濂是元末明初人。
2、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 ...
孟子,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
蒙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 ...
“人如其名”是指一個人的性格和主要特點與其名字的內涵是一致的。
人如其名屬於中性詞。
字如其人,意謂人與字,字與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魚水相融,見字如見人。代表透過一個人筆跡的筆畫和字型,可以從側面反映一部分性格,解碼個體的人格特質。 ...
1、涼城聽暖
2、荷塘聽雨
3、陌然憶塵
4、上善若水
5、南笙初妤
6、花開彼岸
7、自若清風
8、離雨彌巷
9、木槿花開
10、淮上櫻花
11、清酒無隱
12、淺笑明眸
13、擱淺記憶
14、黎夕舊夢
15、一念執著
16、一世紅塵
17 ...
1、提筆寫一生
2、盞茶淺抿
3、捻墨於埃゜
4、言清歡
5、藍衣逸竹
6、風月琳琅
7、斷念成空無
8、蒹葭青衫
9、南木離風
10、塞上曲
11、東畔倚闌
12、雨夜孤雲
13、淡看紅顏淚
14、簾卷落翠幌
15、斷筆畫墨
16、水墨清韻
...
迷你世界怎麼搜名字找人有玩家想要在遊戲中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玩卻不知道怎麼操作,接下來給大家帶來的就是迷你世界搜名字找人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迷你世界如何搜名字找人
1、點選開啟迷你世界手遊APP。
2、進入迷你世界手遊大廳以後,點選底部選單欄【好友】按鈕。
3、進入好友介面以後,點選【新增 ...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詩》《書》,定《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