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一詞取自《論語》的“申而論之”。申,即說明、申述、議論,即分析和說明事理;申論,即具有申述、申辯、論證、論述之意的文體。
如果從字面的一般意義來講,“申論”一詞,肯定是對材料、事件或問題有所說明、有所申述,從而發表見解、進行論證的意思。但“申”字後面既綴上個“論”字,這個詞自然就有點像“導論”、“緒論”那樣,可理解為“論說”的某種體式。可是它又並非寫作理論中的習慣用語,其含義又有特殊之處。劉勰的《文心雕龍》是我國最早講文章體式的一本權威著作,其中《論說》篇指出:“論者,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可見凡融通種種見解而深入闡發某些道理的文辭, 一概都可稱之為“論”。可見申論考試,是針對給定材料,從自身的觀點立場出發進行應對錶達的一種考查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試。
出現過。
天道酬勤”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上天偏愛於勤奮的人們,付出的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也說明了機遇和靈感往往只光顧有準備的頭腦,只垂青於孜孜以求的勤勉者。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天”指“上天”,“道”指“主張”,“酬”可解釋為“實現志願”,“勤”為“勤勞”。所以總的意思是說:上天會實現勤勞的人的志願。有耕耘就會有收穫,我們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實自己,千方百計的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就會有一個美好光明的明天。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2、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謙虛好學。
1、帝嚳(音kù),古代部落首領,相傳是黃帝的曾孫,堯的父親。居亳(河南偃師縣),號高辛氏。商代卜辭以帝嚳為高祖。帝嚳的叔父顓頊(音zhuānxū),是繼黃帝之後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帝嚳從15歲起,在洛陽幫助顓頊處理政務,積累豐富的經驗,因為精明能幹,帝嚳30歲就在洛陽繼承顓頊登上王位,成為五帝中的第三位 ...
美而不自知這句話出自莊子,莊子,字子休,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 ...
食者眾而耕者寡意思是吃飯的人多,幹活的人少。
出自《墨子貴義》:"今有人於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則食者眾而耕者寡也。”
譯為現在這裡有一人,他有十個兒子,但只有一個兒子耕種,其他九個都閒著,耕種的這一個不能不更加緊張啊。為什麼呢,因為吃飯的人多而耕種的人 ...
裂衣斷帶相望而不止:結果,裂衣斷帶的女人在街上一個接一個,女扮男裝的情況卻沒有禁止得了。相望而不止:指互相望得見,形容人多。
原文:晏子見,公問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譯文:晏子進見齊靈公,齊靈公問晏子說:我派官吏去禁止都城裡的女人穿男子的服裝,撕裂她們的衣服 ...
1、《論語》中,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2、語出《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原文是: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成現代漢語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3、孔子的這句話極為精煉,含義深刻。孔子希望人們少說多做,而不要只說 ...
1、“目之所及心之所向永生難忘”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就是心向往的地方比喻愛一個人,眼神就能代表一切。
2、“目之所及心之所向永生難忘”出自《夏目友人帳》
3、該作講述了從小就能看見妖怪的少年夏目貴志自從他繼承了外祖母收妖怪作小弟時作為證明寫有妖怪名字的“友人帳”之後,就一直過著被妖 ...
字面意思是將自己的慾望施加給他人,是一種需要辯證看待的問題,因為慾望就是一個辯證的詞。一方面如果慾望是正能量的,積極向上的,比如有關學習的慾望,做義工的慾望,用這些慾望去影響他人,會得到更多的社會正能量,形成一種大愛。另一方面來看,如果是負能量,自私的慾望,不可以強加他人,如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慾望,不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