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食者眾而耕者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食者眾而耕者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食者眾而耕者寡意思是吃飯的人多,幹活的人少。

  出自《墨子貴義》:"今有人於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則食者眾而耕者寡也。”

  譯為現在這裡有一人,他有十個兒子,但只有一個兒子耕種,其他九個都閒著,耕種的這一個不能不更加緊張啊。為什麼呢,因為吃飯的人多而耕種的人少。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2、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謙虛好學。

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1、帝嚳(音kù),古代部落首領,相傳是黃帝的曾孫,堯的父親。居亳(河南偃師縣),號高辛氏。商代卜辭以帝嚳為高祖。帝嚳的叔父顓頊(音zhuānxū),是繼黃帝之後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帝嚳從15歲起,在洛陽幫助顓頊處理政務,積累豐富的經驗,因為精明能幹,帝嚳30歲就在洛陽繼承顓頊登上王位,成為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 帝嚳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帝王。《史記·五帝本紀第一》稱他:“高辛(帝嚳的號)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照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2、這段話的意為:高辛(帝嚳)生下來就非常神靈,能夠說出自己的名字。普遍佈施利於他人的恩德,卻不及於自己本身。聰明辨析能知悉遙遠,明白事理能深察隱微。順從上天的義理,知曉民眾的急難。仁愛又有威嚴,慈愛又很篤實,修善自身而使天下誠服。收取土地的財物又能依時節加以利用,撫慰教導萬民又能以利訓誨他們,觀察日月修訂曆法而合理地迎送弦、望、晦、朔,明識鬼神並恭敬地侍奉它們。他的神態鬱郁非常莊重,他的道德嶷嶷特別高尚。他的舉動總是順應天時,但他的衣著總是如同一般計程車人。帝嚳治理民眾,像水灌溉農田一樣,平等而公正的遍及天下,日月能照射到的地方,風雨所能吹淋到的地方,沒有不來歸附他的。

  3、 所以,這句話可譯作:帝嚳治理民眾,像水灌溉農田一樣,平等而公正的遍及天下。其中“執中”是公平,不偏不倚的意思。


不自知出自哪裡

  美而不自知這句話出自莊子,莊子,字子休,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 ...

孔子所說過申論之

  “申論”一詞取自《論語》的“申而論之”。申,即說明、申述、議論,即分析和說明事理;申論,即具有申述、申辯、論證、論述之意的文體。   如果從字面的一般意義來講,“申論”一詞,肯定是對材料、事件或問題有所說明、有所申述,從而發表見解、進行論證的意思。但“申”字後面既綴上個“論”字,這個詞自然就有點像“導論” ...

相望不止的是什麼意思

  裂衣斷帶相望而不止:結果,裂衣斷帶的女人在街上一個接一個,女扮男裝的情況卻沒有禁止得了。相望而不止:指互相望得見,形容人多。   原文:晏子見,公問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譯文:晏子進見齊靈公,齊靈公問晏子說:我派官吏去禁止都城裡的女人穿男子的服裝,撕裂她們的衣服 ...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意思是什麼

  1、易窮則變的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變則通的意思是,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通暢、不受阻塞。通則久的意思是,不受阻塞,事物才能長久發展。說明在面臨不斷髮展的局面時,必須要改變現狀,進行變革和革命。   2、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段話是出自於西周·姬昌《周易 ...

得饒人處且饒人意思是什麼

  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意思是要寬容、體諒別人,儘量寬恕別人還指做事不要做絕,要能夠留有餘地。出自《唾玉集常談出處》,原句如下:“蔡州褒信縣有道人式棋,常饒人先,其詩曰: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

夫君子之行意思是什麼

  夫,句首發語詞,用於引起下文的議論,無實意。君子,指有道德修養的人。行,指操守,品德。這句話意思是指有道德修養的人。出自諸葛亮《誡子書》。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是誰說的

  1、“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由王導所言。   2、典故來源:   東晉元帝時期,王室是一個豪門大族,王敦是王導的親兄弟。可這王敦仗著自己有才能,不服從朝廷管教,更是不服元帝的寵臣xx。從未得到重用的他,率領兩萬精兵,從武漢直接撲向了南京。   他這一撲可好,把元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