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出自《景公聞命》一文,其解釋為:
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施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2、《景公聞命》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二十》,記述了記述晏子同齊景公的一段對話,晏子提醒齊景公作為君主,執政要重視百姓疾苦,宣揚了愛民的民本思想,而齊景公欣然接受諫言,成就了一段美談。
1、意思是: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結果會怎麼樣呢?
2、出處:先秦 韓非 《韓非子·難一》。原文:人有鬻矛與楯者,譽楯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以為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為名不可兩立也。
晏子之御的啟示:有了錯誤要勇於改正;指出別人的缺點要講究適當的方法;對勇於改過的人可以重用;借他人的威勢來炫耀自己是不可取的;做人要志存高遠,不管自身有多大的成就,都要謹守禮儀、謙和待人。晏子之御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的一篇歷史故事,以生動的事例向人們昭示了“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晏子身居相位,富貴至極,仍待人謙恭。他的馬車伕卻因身為相府的下人而趾高氣揚。兩相對比之下,更顯出了晏子謙和,以及車伕的鄙陋、胸無大志。
1、形容愛情的永恆,而在種種承諾面前,愛情的承諾應是最動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誠的諾言最為感人。兩千四百年前的承諾至今在耳久久迴盪,令人感慨歲月所難以磨滅的記憶與回答。
2、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源於《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 ...
代詞,代“他”出自:先秦韓非的《矛與盾》: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譯文: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穿透它。”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 ...
1、意思是: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穿透它。”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
2、出處:出自戰國時期韓非子著作《矛與盾》。
3、此文說的是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牴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常用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之”是“的”的意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一個漢語詞彙,子:對別人的稱呼;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擋住敵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對方的觀點、方法或言論來反駁對方。首先,由於攻擊的原因,人類先造出了矛,由於人類還需要防禦被攻擊,同時造出了盾,反之,也是成立的。所以,無論是先攻擊還是先 ...
1、長廬子聞而笑之曰的意思是長廬子聽說後笑著說。
2、“長廬子聞而笑之曰”出自文言文《杞人憂天》,意思是總是去憂慮那些不切實際的事物。
3、杞人憂天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去憂慮那些不切實際的事物。這是一則益智寓言,寫了憂天者與憂人者兩種人。作者不以這兩種人為然。 ...
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中的“其”是代詞,是“他們的”意思 。出自韓愈《師說》。
2、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 ...
執子之手,白頭偕老的意思是:拉著你手緊緊握,陪你一起白頭到老;
執子之手的意思:拉著你手緊緊握;
執子之手出處:《詩經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白頭偕老的意思:夫妻共同生活到老;
白頭偕老出處: 明代陸採的《懷香記奉詔班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