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簡稱“三民主義”。
1、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2、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
3、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即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
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簡稱“三民主義”。
1、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2、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
3、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即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它為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孫中山設想透過三民主義的實施能夠“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進而實現國富民強,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
三民主義由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組成。
三民主義其實是孫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國近代化的思考與實踐經驗的總結和高度概括,這種思考與經驗上升為理論以後,又對後來孫中山本人及其追隨者的革命行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三民主義是中國人民的精神遺產,是激勵中國人復興中華大力量。三民主義有其不可避免的時代侷限性。
孫中山先生沒有直接參加武昌起義,但他參與指導了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透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 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
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辛亥革命。
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