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中山的祖籍是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反清事業,自詡“洪秀全第二”。
1、孫中山的祖籍是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反清事業,自詡“洪秀全第二”。
孫中山、毛澤東和鄧小平等偉人的祖籍都在江西。
孫中山,生於1866年11月12日,逝世與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化名中山樵,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倡導者。
孫中山創立《五權憲法》,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晚,領導發動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臺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提起北京代表吃食人們總想到烤鴨,其實烤鴨的祖籍並不在北京。人們印象中代表北京的北京烤鴨,是在山東烤鴨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從烤鴨的家譜顯示,其祖上“灸鴨”(又作炙鴨)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很有名了。
烤鴨家族中最輝煌的要算是全聚德了,是它確立了烤鴨家族的北京形象大使地位。全聚德採取的是掛爐烤法,不給鴨子開膛。只在鴨子身上開個小洞,把內臟拿出來,然後往鴨肚子裡面灌開水,然後再把小洞繫上後掛在火上烤。這方法既不讓鴨子因被烤而失水又可以讓鴨子的皮脹開不被烤軟,烤出的鴨子皮很薄很脆,成了烤鴨最好吃的部分。嚴格地說,只有這種烤法才叫北京烤鴨。
比起掛爐烤鴨,便宜坊這種燜爐烤鴨似乎在人們的印象中不那麼深刻了,甚至有一知半解的所謂專家用掛爐的標準去評價,得出了皮不夠酥脆的結論。估計最近倡議修改中國圖騰代表和鼓吹要廢除中醫的精英們,肯定是聽著這種邪師說法式的食評吃過烤鴨。好在有著近600年曆史的老字號便宜坊,已經以燜爐烤鴨技藝申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然我還真擔心有人哪天跳出來鼓譟說,創始於明永樂年間的便宜坊燜爐烤鴨不能叫烤鴨。
如今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是北京的烤鴨兩大流派。就好像當年北京烤鴨揚棄地改良了山東烤鴨,現在很多做烤鴨的餐廳,也分別對傳統上的這兩大流派,做了適合現代口味和消費思想的改進。時代總是在前進的,對傳統一成不變地為保護而保護,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扼殺掉這種傳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比如大董對烤鴨吃皮的重點演繹,比如小王府對鴨子品種的特別精選,甚至包括很多地方將蔥絲換成了黃瓜條,這些形變而不失神的改良,我覺得都不錯,至於有的地方搞出的什麼金箔烤鴨,我覺得似乎就有點故弄玄虛的味道了。
北京雖有數十家烤鴨店,但主要只有兩種烤法:掛爐和燜爐。
其中掛爐又以鼎鼎大名的“全聚德”為代表。其創始人楊全仁早先是個經營生雞生鴨生意的小商,逐漸積累了資本,開創了全聚德烤鴨店,聘請了曾在清宮御膳房當差的一位烤鴨師傅,用宮廷的“掛爐烤鴨”技術精緻烤鴨,使得“掛爐烤鴨”在民間繁衍開來。
據全聚德方面介紹,掛爐有爐孔無爐門,以棗木、梨木等果木為燃料,用明火。果木燒製時,無煙、底火旺,燃燒時間長。鴨子入爐後,要用挑杆有規律地調換鴨子的位置,以使鴨子受熱均勻,周身都能烤到。烤出的鴨子外觀飽滿,顏色呈棗紅色,皮層酥脆,外焦裡嫩,並帶有一股果木的清香,細品起來,滋味更加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