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吾日三省吾身;
2、海涅: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3、特萊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
4、瓦茨: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徑;
5、莎士比亞: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
1、孔子:吾日三省吾身;
2、海涅: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3、特萊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
4、瓦茨: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徑;
5、莎士比亞: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
歸真堂“活熊取膽”只是一個簡單的倫理問題:人類可不可以殘忍對待動物?中國社會之所以在這個常識問題上糾纏不休,原因有二:一,類似歸真堂這樣的機構不想放棄暴利;二,有些並無利益關聯的人,不想反思自己對動物的奢侈性殘忍。
比如歸真堂及其支持者最喜歡這樣發問:“如果你說活熊取膽殘忍,那麼你吃雞吃魚殘忍不殘忍?你先當一個徹底的素食者再來說話吧。”
對這個問題略作翻譯,即如下:“你也很殘忍,有什麼資格指責別人殘忍?”
這個問題混淆了人類對動物的必要性利用與奢侈性利用。在目前的發展水平上,人們認為吃豬牛雞魚是必須的,這樣的殘忍是可以接受的。但儘管可以接受,在這個領域的動物福利觀念也在提高。
而另外一些消費則完全不必要,比如活吃猴腦、捕食珍稀野生動物、“時尚”皮草。因為大量地消費野生動物,全球生物物種正在急劇消失中,生態失去平衡。
還有一些動物消費則可以替代,比如說熊膽。熊去氧膽酸是熊膽主要成分,五十年代實現人工合成。中國藥監局批准有49家國內藥企生產此藥品。目前國產品價格7元/克,進口40元/克。而歸真堂熊膽150元/克。
目前並沒有哪種藥是非熊膽不可治的。而且,歸真堂透過活熊取膽得到的熊膽,大量用於奢侈性消費,比如央視《對話》披露,2004年國家有關部門限定熊膽粉的使用範圍,只能用於特效藥和關鍵藥,但歸真堂卻研發了熊膽酒和熊膽茶,並非藥品,也未獲審批。歸真堂的熊膽茶用來做什麼呢?其創始人邱淑花說,為了給人醒酒用。
那麼多黑熊被人囚禁一生,傷口永不癒合,被剝奪膽汁,只是為了給人醒酒。這種消費是不是奢侈性消費?這種殘忍還不是奢侈性殘忍?有什麼必要如此殘忍?人類真的喝醉了,應該醒醒。
這就像戰爭中,甲勸阻乙不要濫殺,乙道:“你也在戰爭中殺過人,你沒資格教訓我。”
的確,人人都有罪,但在戰場上殺人,與殺戰俘、殺婦女兒童、殺戰場上的記者與救護人員是有本質區別的。
人類並無資格對雞鴨殘忍,我也不承認黑熊的生命比雞鴨高階。而且,我也不認為反對活熊取膽者在道德上更優越,說不定歸真堂及其支持者在日常生活中比很多人更善良。我們並不是要辨別我們中的哪部分人更殘忍,而是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來反思:我們,人類,有沒有必要對動物如此殘忍?如果人類不能完全放棄殘忍,可不可以有限度地殘忍,而不要娛樂性的殘忍、過度的殘忍、奢侈性的殘忍。
我的要點是,即便反對活熊取膽者在個人道德上並不優越,也可以對全人類的殘忍做出反思,反思我們的錯誤與弱點是人類進步的前提。這如同古印度最偉大的國王阿育王,在征戰中非常殘暴,但後來幡然醒悟,放下屠刀,以和平來治國和處理與外族的關係。他並非要提升個人道德水準,而是要為全人類贖罪。
“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這是浙江永康市第二中學行政樓大廳LED大螢幕上打出的一條標語。就是這麼一句“高考勵志標語”,沒想到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多人認為,這條標語裡隱約透露著與“富二代”的對立情緒。
在一個焦慮成為時代流行語的社會里,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也有可能被過度詮釋,因為這個社會里的每個群體因為安全感的欠缺往往變得過分敏感。“沒有高考,你 拼得過富二代嗎?”這話本來是白巖松去年7月在鄭州大學和學生們交流時,談及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時說的,他只是想說無論高考有多少是非,至少還是目前促進階 層流動中最公平的一種制度。浙江永康市第二中學負責標語收集工作的陳老師看到這句話後,果斷把它收進了“高考勵志標語”裡。
從 “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的勵志標語中讀出“窮二代”和“富二代”的對立,顯然是因為我們過度“敏感”。既然是“勵志”,自然要找到勵志的模本。這 一標語中,“富二代”只是一個參照的物件,只不過在當下情緒複雜的社會里,“富二代”總是被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罷了。
我們完全沒必要從“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的標語中放大“窮二代”和“富二代”的對立。不過話說回來,這條標語倒是提醒我們,所謂勵志,一定需要找一個模本或者榜樣嗎?
不能否認,國人總有一種“必須向誰看齊”的心理習慣。這種習慣表現在,父母教育孩子時會批評孩子不如誰誰誰優秀;老婆數落老公時會嘮叨,說他不如誰誰誰有錢;即便別人不要求你了,自己可能還會在心裡嘀咕,誰誰誰本來和我一起參加工作的,職位怎麼升得那麼快?
這是一個多少讓人焦慮的社會,這話說得並不誇張。在社會公共生活裡,眾多因素令每個人不得不焦慮。如果說這些公共生活中的焦慮是無可避免的話,在我們的 私生活裡,“必須向誰看齊”的社會心理,是不是又促使自己主動投下焦慮的種子,自己給自己下了套?在“必須向誰看齊”的心理陰影下,孩子們焦慮,因為他知 道自己成績沒有別人好,才藝沒有別人多;成年人焦慮,因為自己房子沒有別人多,權力沒有別人大。總而言之,我們對所謂的成功學沒有免疫力,別人的成功才是 自己上進的動力。
在所謂勵志方面,我們為什麼不能強調一下“做最好的自己”,而總是習慣於去和其他群體拼呢?“貧二代”做不了 “富二代”,完全可以做“拼二代”,這麼說並不是要每個社會成員都安分守己固步自封,而是每個群體都應該適當有一些“個人主義精神”。每個人都應該有詮釋 自己生活的角度和能力,有觀察生活、認知真理的心靈。人在“必須向誰看齊”的心理作用下,獨立的批判思考能力、獨立的內在精神就會被所謂的成功蠱惑,只顧 著一股腦地“看”別人去了,自己的生活反而徹底丟掉了。
我從不認為“私生活”裡的這些社會心理純屬“私事”,成年人習慣了在這個 心理怪圈裡打轉焦慮,然後,他們會把這種“比對”規則傳導給下一代,代代焦慮並不利於社會發展。當公共生活中的焦慮還未緩解,私生活中自找麻煩式的焦慮, 將進一步降低個人的幸福指數。做一個內心強大、獨立的人,才能免受傷害。如果僅僅是因為達不到別人的高度而焦慮,那麼,即便公共生活中的焦慮解除了,個體 的生活也未必幸福。
從這個角度看,我更希望自己身處的社會,能為個體傳達“做最好的自己”的勵志習慣,而非“必須向誰看齊”。庸常的日子裡,每個人必須學會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