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比喻

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比喻

  比喻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守株待兔故事簡介: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蹟的出現。

  用此故事批判那些不知變通,死守教條的思想方法。

  守株待兔能用於褒義,只要掌握了規律,在兔子必經之道上栽幾棵樹等兔子撞,也是可以的。比如某地是日軍必經之地,我們只要在此做好準備,守株待兔即可。

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比喻什麼

  1、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死守教條。株:露出地面的樹根。比喻原來的經驗。

  2、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

  3、現也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倖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穫。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4、主要諷刺的是那些不透過自己的勞動、努力,卻還想有回報的人。同時也說明當時政策的腐敗,諷刺官員的愚笨。

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比喻

  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釋義: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裡充數。

  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齊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喜歡聽一個一個地獨奏,南郭處士就逃跑了。這則寓言諷刺了無德無才、招搖撞騙的騙子,提醒人們只要嚴格把關,騙子就難行騙。告訴人們要有真才實學。


聞雞起舞這個成語比喻什麼

  聞雞起舞: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藉以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亦比喻意志堅強,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成語性質:褒義詞。   成語用法:聯合式,賓語、 謂語。   使用技巧:多用於聞雞起舞象徵或是比喻的修辭手法中,是引用典故的用詞手法。   近義詞:發憤圖強、自強不息、孜孜不倦、廢寢忘食、鍥而不捨 ...

望洋興嘆這個成語比喻什麼

  望洋興嘆:望洋指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比喻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莊子·秋水》:據說,河神因河水大漲而自以為了不起。後來到了海邊,看到無邊無際的大洋,於是望洋向若而嘆。   近義詞:   1、無可奈何:奈何指如何,怎麼辦。 指感到 ...

驚弓之鳥這個成語比喻什麼

  “驚弓之鳥”出自於《戰國策》,形容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勝,現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啟示了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俗話說的“未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也是與做賊心虛恰恰相反的意思。 ...

刻舟求劍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

  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   刻舟求劍是一個貶義詞,並列式短語,為“刻舟”和“求劍”兩個動賓短語 ...

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什麼

  亡羊補牢,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羊逃跑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   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自《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秦國趁機征伐,很快佔領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 ...

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什麼

  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驚弓之鳥”出自於《戰國策》,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啟示了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 ...

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什麼

  原指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後來引申為比喻自欺欺人。   掩耳盜鈴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聞之;悖也。”   辨形:鈴;不能寫作“玲”。   近義詞:自欺欺人、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