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興嘆:望洋指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比喻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莊子·秋水》:據說,河神因河水大漲而自以為了不起。後來到了海邊,看到無邊無際的大洋,於是望洋向若而嘆。
近義詞:
1、無可奈何:奈何指如何,怎麼辦。 指感到沒有辦法,只有這樣。
2、愛莫能助:愛指愛惜,雖然心中關切同情,卻沒有力量幫助。
3、鞭長莫及:及指到。 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4、無能為力:不能施展力量。 指使不上勁或沒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決某個問題。
反義詞:
1、目空一切:什麼都不放在眼裡。形容極端驕傲自大。
2、妄自尊大:過高地看待自己。 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別人放眼裡。
1、望洋興嘆出處:《莊子·秋水》:“據說;河神因河水大漲而自以為了不起。後來到了海邊;看到無邊無際的大洋;於是望洋向若而嘆。”
2、讀音: wàng yáng xīng tàn。
3、解釋: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釋義: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裡充數。
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齊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喜歡聽一個一個地獨奏,南郭處士就逃跑了。這則寓言諷刺了無德無才、招搖撞騙的騙子,提醒人們只要嚴格把關,騙子就難行騙。告訴人們要有真才實學。
1、出自《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2、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後,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覺得望洋興嘆了。”
3、李二和《海上七千年》:“人類的商業活動自古就與水陸交通息息相關,但古代商人使用的商船究竟是什麼 ...
聞雞起舞: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藉以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亦比喻意志堅強,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成語性質:褒義詞。
成語用法:聯合式,賓語、 謂語。
使用技巧:多用於聞雞起舞象徵或是比喻的修辭手法中,是引用典故的用詞手法。
近義詞:發憤圖強、自強不息、孜孜不倦、廢寢忘食、鍥而不捨 ...
“驚弓之鳥”出自於《戰國策》,形容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勝,現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啟示了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俗話說的“未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也是與做賊心虛恰恰相反的意思。 ...
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
刻舟求劍是一個貶義詞,並列式短語,為“刻舟”和“求劍”兩個動賓短語 ...
比喻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守株待兔故事簡介: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奇蹟終於發生 ...
1、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死守教條。株:露出地面的樹根。比喻原來的經驗。
2、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
3、現也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倖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穫。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4、主要諷刺的是那些不透過自己的勞動、努力,卻還想有回報的人。同時也說明當時政策 ...
亡羊補牢,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羊逃跑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
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自《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秦國趁機征伐,很快佔領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