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安史之亂是主要人物是誰

安史之亂是主要人物是誰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後誰當皇帝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當皇帝,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肅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寶應元年(762年)在位。

  唐朝的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做了皇帝。先後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唐肅宗曾與回紇兵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致使洛陽遭受很大的破壞。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討安史,使唐朝危而復興。在位7年,762年在宮廷變亂中驚憂而死,終年51歲。唐肅宗死後,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皇后等,擁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將肅宗葬於建陵(今陝西省禮泉縣)。

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

  1、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

  2、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

  3、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平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發動的

  1、安史之亂是指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對唐朝的一次叛亂。   2、安史之亂是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

平定的

  1、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   2、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   3、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 ...

李白在期間的主要作為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後隱居廬山。在這期間,他寫了一些反映戰亂的詩歌,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感情。唐肅宗至德元載十二月,肅宗派弟弟永王以搞敵平亂為號召,在江陵招募將士數萬能人,順江東下,路經廬山闢李白為幕僚。李白出於報國安民的誠意,加入了永王幕府。肅宗與永王之間矛盾很深,肅宗 ...

怎麼平定的

  1、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   2、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3、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 ...

是成語嗎

  1、安史之亂是成語。   2、典故:   唐朝地方割據勢力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公元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次年佔領唐都城長安,玄宗李隆基逃到蜀中。肅宗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至公元763年叛亂被平定。唐朝統治自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 ...

簡介

  1、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 ...

時間

  1、安史之亂時間: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2、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