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安史之亂的發動者是哪兩個人

安史之亂的發動者是哪兩個人

  安史之亂的發動者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安史之亂是唐朝玄宗末年到代宗初年期間,由唐朝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奪權內戰,因為是以他們兩人為主發動的叛亂,所以就用他倆的姓命名了此次事件。

  安祿山,字軋犖山,唐朝的將領、叛臣、藩鎮。安祿山在開元初年到幽州,成為都督張守珪的部將,因屢建功勳被升遷至營州都督。天寶年間,被封為東平郡王。天寶十四載,以誅殺楊國忠為名,發動了安史之亂。後自立為帝,建偽燕政權,年號聖武。在至德二年,被宦官李豬兒殺害。

  史思明,字崒幹,唐朝叛臣,安史之亂髮起人之一。在天寶初年,因屢建戰功,被授平盧軍知事,後輔佐安祿山討伐奚和契丹。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和安祿山一起反叛。乾元二年,殺害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成為大燕皇帝。在唐肅宗上元二年,被兒子史朝義殺害。

請問哪有唐安史之亂的詳細資料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中史思明的個人資料

  初名崒幹,寧夷州突厥人,居營州柳城,其貌不揚,懂六蕃語。與安祿山為同鄉裡。天寶初,累功至將軍,知平盧軍事。從祿山討契丹,表任平盧兵馬使。祿山反,他略定河北,被祿山任為范陽節度使,佔有十三郡,有兵八萬人。及安慶緒殺祿山自立為帝,他為唐師所敗,退保鄴城,降唐,封歸義王,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肅宗恐其再反,計謀殺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拔魏州,稱大聖燕王,年號應天。後進兵解安慶緒鄴城之圍,殺慶緒,還范陽,稱帝,更國號大燕,建元順天。


怎麼平定的

  1、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   2、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3、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 ...

後誰當皇帝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當皇帝,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肅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寶應元年(762年)在位。   唐朝的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做了皇帝。先後於至德二年(公 ...

是成語嗎

  1、安史之亂是成語。   2、典故:   唐朝地方割據勢力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公元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次年佔領唐都城長安,玄宗李隆基逃到蜀中。肅宗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至公元763年叛亂被平定。唐朝統治自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 ...

是誰平定的

  1、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   2、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   3、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 ...

簡介

  1、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 ...

時間

  1、安史之亂時間: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2、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

為何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1、重文輕武,漢人血性消磨殆盡!“安史之亂”的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藩鎮割據,而藩鎮割據又導致了五代十國疊起。為了防微杜漸,宋太祖採取了“杯酒釋兵權”。   2、進取心減退,西域脫離漢地愈千年!“安史之亂”之後,不但安西四鎮淪落敵手,就連隴右之地亦失陷於吐蕃之手,漢文明對於中亞的影響消失殆盡,直到10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