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武官處以“三班”者,稱“祇應官”,有左、右供奉班。太宗時因資品少,又陸續創設三班借職、三班奉職(原殿前承旨)、左右班殿直、左右侍禁、東西頭供奉官,稱“小使臣”;內殿崇班、內殿承製以及閣門祇候,稱“大使臣”。大、小使臣都由三班院統轄。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其他武官都改稱“大夫”或“郎”,唯有使臣依舊不改。宋高宗時重定武階,其中小使臣八階,大使臣兩階。
宋初武官處以“三班”者,稱“祇應官”,有左、右供奉班。太宗時因資品少,又陸續創設三班借職、三班奉職(原殿前承旨)、左右班殿直、左右侍禁、東西頭供奉官,稱“小使臣”;內殿崇班、內殿承製以及閣門祇候,稱“大使臣”。大、小使臣都由三班院統轄。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其他武官都改稱“大夫”或“郎”,唯有使臣依舊不改。宋高宗時重定武階,其中小使臣八階,大使臣兩階。
宋朝武官的部分排列如下:
1、太尉,正二品;
2、通侍大夫,正五品;
3、正侍大夫,正五品;
4、宣正大夫,正五品;
5、履正大夫,正五品;
6、協忠大夫,正五品;
7、中侍大夫,正五品;
8、中亮大夫,從五品;
9、中衛大夫,從五品;
10、翊衛大夫,從五品;
11、親衛大夫,從五品;
12、拱衛大夫,從六品;
13、左武大夫,從六品;
進武校尉(無品)武階官依其官階可分為橫班、諸司使、使臣三等;橫班正使、諸司正使、橫班副使、諸司副使、大使臣、小使臣、無品尉勇七級60階;太尉是武官最高階官。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加強中央集權,在職官制度上,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輕武。宋朝官制,以元豐改製為界限,改制前、後各為一階段,南宋又為一大階段。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中樞官制是中央集權的軸心,官稱和實職的分離,使朝廷內外大批官員無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