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1、意思是天地間的生命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

  2、出自《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透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翻譯

  1、“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翻譯:(我們)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

  2、出自:《赤壁賦》

  【作者】蘇軾 【朝代】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渺滄海之一粟的上一句

  1、渺滄海之一粟上一句:寄蜉蝣於天地。

  2、釋義: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穀粒。

  3、出自蘇軾的《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昇華的複雜過程。


滄海之一的上一

  1、渺滄海之一粟上一句:寄蜉蝣於天地。   2、釋義: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穀粒。   3、出自蘇軾的《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昇華的複雜過程。 ...

勿道人之短勿說己之長人罵之一笑人譽之一是什麼

  1、勿道人之短,勿說己之長;人罵之一笑,人譽之一笑。出自齊白石的經典語錄。字面直接意思是不說他人的過錯,也不宣揚自己的優點,如果有人說你嘲笑你無需理會,一笑置之,如果別人稱讚你也是不必太過高興。   2、引申含義就是不論他人是非,也不吹噓自己,低調謙虛為人;無論別人的好壞評論都榮辱不驚,淡然處理。 ...

滄海之一天下間之蜉蝣什麼意思

  釋義: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穀粒。   出處:出自蘇軾的《前赤壁賦》。《前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昇華的複雜過程。   拓展資料: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今湖北黃 ...

平分弦的直徑垂直對嗎

  不正確。如果這條弦不是直徑,那麼這句話是正確的。如果這條也是條直徑(注意,直徑也是弦的一種),那麼這句話就不正確了。因為無論兩條直徑是否垂直,都互相平分。所以這句話是錯誤的。根據垂徑定理,平分弦的直徑不一定垂直於弦,但垂直於弦的直徑一定平分這條弦。垂徑定理是數學平面幾何(圓)中的一個定理,它的通俗的表達是 ...

施比受更有福出自哪裡

  此句出自《使徒行傳》中20章35節。   《使徒行傳》是《聖經》新約的一卷書,本卷書共28章。記載了耶穌基督復活、向門徒顯現、昇天後,他的使徒們傳道、殉教的事蹟等。   從最早的時期開始,聖經學者已將《使徒行傳》視為《聖經》的正典。書中的部分內容可在若干現存希臘文《聖經》最古的紙莎草紙抄本中找到,特別值得 ...

均衡存乎萬物之間出自誰

  “均衡,存乎於萬物之間。”這是一句出自凱南的哲學語,它表達的意思是:天地萬物之間需要一種均衡,而這種均衡也就造就了天地萬物互相存在、互相剋制,若沒有這種均衡,天地對萬物不加干涉而任由其自生自滅那就是天地不仁,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一切有生命的或沒生命的,都保持著一個平衡,一個無法打破的平衡,就像水火一樣,相互 ...

青出於藍而勝是誰說的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