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存乎於萬物之間。”這是一句出自凱南的哲學語,它表達的意思是:天地萬物之間需要一種均衡,而這種均衡也就造就了天地萬物互相存在、互相剋制,若沒有這種均衡,天地對萬物不加干涉而任由其自生自滅那就是天地不仁,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一切有生命的或沒生命的,都保持著一個平衡,一個無法打破的平衡,就像水火一樣,相互剋制,相互平衡。
“均衡,存乎於萬物之間。”這是一句出自凱南的哲學語,它表達的意思是:天地萬物之間需要一種均衡,而這種均衡也就造就了天地萬物互相存在、互相剋制,若沒有這種均衡,天地對萬物不加干涉而任由其自生自滅那就是天地不仁,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一切有生命的或沒生命的,都保持著一個平衡,一個無法打破的平衡,就像水火一樣,相互剋制,相互平衡。
此句出自《使徒行傳》中20章35節。
《使徒行傳》是《聖經》新約的一卷書,本卷書共28章。記載了耶穌基督復活、向門徒顯現、昇天後,他的使徒們傳道、殉教的事蹟等。
從最早的時期開始,聖經學者已將《使徒行傳》視為《聖經》的正典。書中的部分內容可在若干現存希臘文《聖經》最古的紙莎草紙抄本中找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成於第三或第四世紀的密歇根抄本第1571號和第三世紀的切斯特貝蒂抄本第1號。兩份抄本都顯示《使徒行傳》與其他受上帝感示的聖典一起流傳,因此這本書在早期已屬於《聖經》的正典。在《使徒行傳》裡, 路加的記載異常準確, 就像我們在福音書裡所見到的情形一般。拉姆齊爵士把《使徒行傳》的執筆者置於“第一流歷史家”之列。他解釋這話的意思說:“偉大歷史家的首要特質就是真實。他的話必須可靠。”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