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寒食節的傳統習俗是什麼

寒食節傳統習俗 寒食節七種禁忌是哪些

  導語:據傳,寒食節也叫冷節、禁菸節、百五節,時間是在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有些朋友對寒食節的相關內容不清楚,所以想好好來了解一下,寒食節傳統習俗是什麼?寒食節七種禁忌是哪些?想了解清楚的朋友們一定要收好以下這份指南了,爭當做個無所不知的文化人。

  寒食節傳統習俗

  寒食節的習俗有禁菸火、吃冷食、祭掃、踏青、插柳、鞦韆、蹴鞠、詠詩等。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禁菸火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吃冷食

  寒食節禁菸火,所以飲食以冷食為主,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

  祭掃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踏青

  踏青,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們結伴到郊外去踏青。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晉書》記載,每逢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

  插柳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用來預報天氣。

  鞦韆

  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專案。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蹴鞠

  據史書記載《文獻通考》:“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說的就是蹴鞠,蹴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到唐宋時期最為繁榮。

  詠詩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寒食節的特點

  1、節日形成早。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2、延續歷史長。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變為一日。

  3、文化內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4、節日活動多。拜掃展墓、禁菸、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

  5、流傳地域廣。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七種禁忌

  1、禁火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這天家家戶戶都不能生火。一個是為了追憫先賢,另一個則是寒食要“改火”。古人認為每年每季都要鑽取新火,代替舊火,以避免災難。民間禁火一般只有一天,但是少數地方禁火長達三日。

  2、禁止在墳地拍照掃墓是祭祀先祖,寄託哀思的嚴肅事情。對著墓地拍照則是一種不敬。祭掃務必莊重。

  3、身體弱的兒童老人儘量不要上墳上墳掃墓的時候,人們大多比較傷感。加上寒食多雨水,氣溫波動也大。人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生病。古人的說法則是認為身體不好更容易被“陰氣”衝撞。

  4、不買鞋古人認為鞋與“邪”諧音,這段時間陰氣重,買鞋會有不好的聯想。

  5、不要亂燒紙很多掃墓的地方都在山地裡,亂燒紙會造成火災。務必文明祭掃。

  6、遠離受汙染野菜掃墓踏青的路上,很多人會順帶挖點野菜來嚐個鮮。但是很多野菜因為在汙水或者公路旁邊生長,已經受到汙染。注意飲食衛生,千萬不要亂吃。

  7、腸胃不好的,慎食青團青團現在已經成為網紅美食,但是因為青團是艾草和糯米合成,很難消化。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老北京過清明節的習俗

  老北京清明節時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還願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部長,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臺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據家中老人回憶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抬大轎抬著用藤製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後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有一首雜詠:“神廟還分內外城,春來賽會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燒香問死生。”即說的清明節這一習俗。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絡,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幹,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各地寒食節飲食習俗

  寒食節,寒食從詞面上來理解,便是吃冷食的一天。那麼寒食節有沒有吃什麼冷食的講究,在寒食節這一天裡,人們一般吃什麼呢,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成百上千年過去了,有些食物的祭祀意味逐漸淡去。清明節期間您如果到這些地方去旅遊,也許也有機會嘗一嘗。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祭禮畢,要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餈錢”(麻餈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過去的臺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習俗 八種習俗介紹

  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八種習俗介紹   1、飲食習俗   寒食節飲食的東西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粳飯等;寒食節的供:面燕、蛇盤兔、等。飲料有:春酒i、新茶、清泉甘水等。這些大多用來祭食盤兔,寓意盼望國家富強。   2、插柳習俗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來是懷念介子推所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流傳民間也 ...

習俗 的風俗習慣

  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的風俗習慣   2020年寒食節是幾月幾日   2020年寒食節:2020年四月三日 星期五 農曆三月十一   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在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 ...

習俗 古時候的民俗

  寒食節的習俗 古時候寒食節的民俗   寒食展墓   今天的清明節掃墓,隋唐五代時期稱寒食展墓。其過程大致是,寒食節這一天,一家人或一族人一同到先祖墳地,致祭、除草、添土、掛紙錢。因這項活動與幹家萬戶的生老死葬休慼相關,因而在民間尤為看重。寒食展墓之俗因其魂系祖脈,根連骨肉,今天依然為四海同祭,九原焚帛,生 ...

習俗

  1、禁止一切煙火,不能生火做飯。   2、事先準備好熟食,等到寒食節只能吃冷的食物,所以叫“寒食”。   3、人們帶上酒、香燭等物品,去祖先的墳頭祭拜。寒食節天氣寒冷,防止吃寒食冷餐傷身,可以踏青、盪鞦韆、插柳、拔河、鬥雞等戶外活動。 ...

習俗

  1、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2、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 ...

習俗飲食

  1、清明果:在清明節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果形似餃子,但味道截然不同,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餡有韭菜、雞蛋、豆腐乾等。   2、青團:一種用草頭汁來做成的綠色糕團,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   3、潤餅菜:又稱潤餅、嫩餅菜, ...

習俗是什麼

  寒食節的習俗是禁火、拜祖、飲食、插柳、踏青、鞦韆、蹴球、詠詩、淨腸。   1、禁火: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後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