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寒食節的相關傳說故事

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由來及風俗 臘八節的風俗習慣

  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由來及風俗 臘八節的風俗習慣

  遠古時期,人們往往在冬季用獵獲的禽獸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古代“獵”、“臘”是同一個字。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十二月稱做“臘月”。據古書記載,在南北朝時,就流傳著“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說的是在臘月,農民為了喜慶一年的豐收,敲打臘鼓,跳起各種舞蹈,預祝來年再有一個好收成。

  臘八節風俗

  煮粥、喝粥

  “臘八節”最主要的活動之一是煮粥、喝粥,據說這與釋迦牟尼成道的經歷有直接關係。相傳,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苦行修煉時一度餓昏倒地,有一位好心的牧女把她所帶的雜糧加上採摘的野果煮成稀粥,喂他喝下。釋迦牟尼恢復了體力,在菩提樹下靜坐悟道,在十二月初八這天得道成佛。釋迦牟尼成道日,從此被定為佛教重要的“浴佛節”。於是,每到這天,僧人便要誦經祭佛,並仿效牧女的做法,以米、豆加果實煮粥,敬獻佛祖。

  最早的“臘八粥”一詞就源於宋朝的臘八節。《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條記載:臘八這天,“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設紅糟,以麩乳諸果筍芋為之,供僧,或饋送檀施、貴宅等家。”從《夢粱錄》所記來看,“臘八粥”這一名詞確實出自寺廟。但就粥本身來看,與朝廷入臘日賜食的制度有關,浴佛節煮粥與中國臘日煮粥,應該是一種巧合。

  祭祀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物件包括: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後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部分地區很隆重。

  吃冰

  據說這天的冰吃了以後可以在一年裡都不會肚子疼。前一天,人們就用鋼盆舀水等結成冰,等到臘八節就把冰敲成碎塊。

  泡製臘八蒜

  北京、華北大部分地區還有在這天泡製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制臘八豆腐

  安徽黔縣民間習俗,是當地的風味特產,將自制豆腐曬乾可留日後吃。

  吃臘八面

  陝西地區不產大米,所用沒有臘八粥,而是吃喇叭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

  臘八節的傳說

  佛祖修行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朱元璋受難

  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裡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赤豆打鬼

  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祭灶節由來有哪些 祭灶節有什麼習俗

  祭灶節是中國歷史上來源悠久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民間也有稱其為“小年”或者“灶王節”的。按照中國的民間傳說,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迴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的一天,所以這天百姓會燃放鞭炮,送灶王爺迴天庭。那關於祭灶節由來有哪些?有什麼習俗呢?今天來一同瞭解。

  一、祭灶節的來歷

  我國自夏朝開始,就有了祭灶的習俗。傳說灶王爺姓張名單,字子郭。他原來是一個富家子,娶得一個賢慧的女子為妻,後來貪新厭舊,遂棄妻續娶。第二任的妻子名叫李海棠,雖然長得貌美如花,但是好吃懶做、揮霍無度。李氏嫁入張家之後,不久就把張家的財產揮霍一空。她眼看張單的家境敗落,不想跟著受苦,於是改嫁他人。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再遇頂頭風”,張家有一天不幸遭逢祝融光顧,只見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張家的大宅院頃刻之間燒成了灰燼。張單自此無家可歸,每天露宿街頭,傷心過度的他終日以淚洗面,以致雙目失明,淪為乞丐。有一天,大約是午飯時分,他乞討到一戶人家,女主人佈施給他好飯好菜。他聽口音似曾相識,便開言詢問,原來施飯者正是多年前被他拋棄的前妻。張單頓覺一股血液朝頭上湧,自感羞愧難當、無地自容。說時遲、那時快,只聽“咚”的一聲悶響,張單傾刻兩眼翻白,撞死在爐灶面前。玉帝知悉了這件事,認為張單尚有羞愧悔過之心,知他良心未泯,加上念他以前亦做過不少的功德,遂封他為灶王,讓他往後飲食無憂。有關灶王的傳說,早期先是有炎帝、祝融的故事,後來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例如道教的《經說》一書,就把灶王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說她“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這便是祭灶節的來歷。

  二、祭灶節習俗

  1.吃餃子祭灶節,也叫過小年,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

  2.吃灶糖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稍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3.掃塵掃塵主要是將家裡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傢俱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豔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4.貼對聯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5.婚嫁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祭灶節被視為過年的開端,在我國古代地位很高,古時候離家在外的人,都需在祭灶日前趕回家中團圓、祭灶,“民以食為天”,灶王爺被奉為一家之主,祭灶節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在這裡親農網也要提醒大家,祭灶節到了也意味著就到了春運的高峰期,大家返鄉途中要注意安全,讓全家人都能過個好年。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寒食節的相關傳說故事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寒食節的相關傳說故事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他侍奉的國君叫晉文公,即公子重耳。有一回,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傳說寒食節,是從春秋時代為紀念忠臣介之推傳下來的。

  有一次,公子重耳流亡魏國時,途中病了,貧病交加,十分困苦。平時,重耳靠從臣們採摘野菜野果充飢,今天病後,野菜野果再也咽不下肚。這時,介子推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肉湯,獻給重耳吃,使重耳度過了難關。

  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叫晉文公。開始,他對介之推在極困難時期給他的獻身幫助,還 銘記在心裡。但是時間久了,就漸漸忘了。一次,他對隨從他流亡的功臣們進行封賞,竟然忘記了介之推。介之推十分難受,決心不再見這個忘恩負義的君主。他便揹著年邁的母親,逃進家鄉附近一個大山裡過隱居生活。後來,晉文公發現了自己左右少了一個介之推,並回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愧疚,便忙去找介之推,這才聽說他已跑到深山隱居起來了。晉文公親自去他隱居的山裡尋找,只見重重青山,蔥蔥樹木,哪能見到介之推的影子?他在山頂上呼喊,只聽見山谷的迴音,不見介之推出山相見。晉文公想,介之推是個大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要揹著他母親逃出山外來,這樣就能見到他了。於是,他命令放火燒山。正趕風急火旺,火一下漫延數十里,燒三日不息,把一片青山燒成焦土,但仍然不見介之推出山來。人們在火息後才看見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林中了。

  晉文公想求見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寧被燒死也不相見,晉文公更加悲傷。這事傳出後,人們都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就是每年三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火燒死的,人們在這天不忍心舉火,吃冷食,所以叫寒食節。

  寒食節時間的變革

  古代的寒食節也曾叫“禁菸節”,每年到這一時節,要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周舉初在幷州作刺史時,當地計程車民尊介子推為鄉神,大家怕冬季神靈不高興見火,於是每年冬天有一個月要禁菸冷食。北方隆冬一個月不見火的後果自然不堪設想,許多老弱病殘者就在此期間被斷送了性命。周舉為革除這一陋俗,真可謂費盡心機,後來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求神告廟之策。周舉作一長長的弔書,掛在介子推廟前祭悼,弔書中說:老百姓盛冬去火冷食,殘損民命,這原本不應該是神靈所希望之舉。寒冬時冷食一個月實在有點不近情理,念神靈能體諒生民,從此一月寒食改為三日即可。其實,寒食俗持續下來的很重要原因是迎合了古人講的“與時楷行”、“唯變所適”的道理:官府說一月冷食時間長,那就改為三天或更短一點時間。官府說“北方隆冬邁寒,將有不堪之患”,那就推遲一段時間,到春暖花開時再過節。到南北朝時期,寒食節已基本上確定在了清明節令期間。

  寒食節的歷史

  隋唐時期寒食節的主要活動專案已逐漸演變為事關幹家萬戶的祭祖掃墓,但這一時期國人對禁菸冷食仍不敢掉以輕心。唐宋時期反映寒食節禁菸冷食的作品依然比比皆是。從唐代詩人韓擁《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人五侯家”,宋代詩人宋白《宮詞百首》“寒食宮中也禁菸,鬱金堂北畫鞦韆”等詩作中不難看出,唐宋時期寒食節連皇宮內也得受到禁菸約束,甚至帝王與他的近臣們都只能幹些別出心裁偷點蠟燭的勾當。

  宋代以後,寒食禁菸之俗在一些地方依然不衰。介休綿山為介子推封田所在地,這裡的回蠻寺有北宋鹹平五年(1002)建立的“每節清明,大地禁火”警示碑。汾州府南0.5公里處則建一處禁火臺,專供里人在寒食節祭把介子推。宋詞人周密在其《癸辛雜識》中還記有當時官家查處百姓寒食節禁火的一段故事。文中說,由綿上引發的寒食禁火,昇平時禁七日(宋代規定寒食節七天假日),喪亂之年則禁三日。在規定禁火日,鄉里的長輩要挨家挨戶用雞毛查撥各家的灶灰,雞毛焦卷,說明這家沒禁火,就得罰香紙錢。

  元代,南方一些城市仍保留“過禁菸”習俗。屆時,有街市男女踏青拈香,鬥雞賦鞠,梭門鞦韆,畫船遊湖,盡情享受禁菸節之樂趣。元代僧人圓至《寒食》詩曰:“清明院落無燈火,獨繞回廊體夜香。”這裡顯然告訴人們,在元代,僧人居住的古廟院落中還保留著名副其實的禁菸之俗。

  明清以後,曾讓昔日先民們嘗夠了憂愁和歡樂的寒食禁菸節俗逐漸被淡化,一些文籍中雖然偶然也對此項活動有所敘及,但真正意義上的寒食禁菸已成為有其說而無其事。“寒食幾曾煙果斷,尾閭愁說海堪填。”清代鴉片戰爭時期著名詩人魏源,正是利用了當時寒食禁菸僅有其說來喻諷清政府禁鴉片不力,一語雙關,寫出了諷刺憂憤的政治抒情名詩。


的來歷 由來故事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寒食節的來歷一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 ...

由來故事 和哪個人物有關

  寒食節的由來的故事   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寒食節和哪個人物有關   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 ...

由來故事 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這個節日是在清明節之前一兩天就會到來的節日,每個節日存在就有著一定的道理,節日的故事也是有所不同的,而寒食節的由來故事有哪些呢?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下面就是我們所總結的全部內容,現在一起來看看吧!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傳說這個節日,是從春秋時代為紀念忠臣介之推傳下來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 ...

由來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由來的傳說

  寒食節的由來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寒食節由來的傳說   寒食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 ...

的來歷 由來簡介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的由來簡介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 ...

今年的下元有什麼區別 下元由來和風俗簡介

  我國很多節日都與祭祖有關,因為有著祖先崇拜文化,希望得到先人的祝福。但根據寓意不同,其實在風俗習慣上還是有所差異的,比如清明時節和中元節就有著不一樣的紀念方式,下面再舉一個例子,看看下元節和寒食節分別代表哪些含義。   今年的下元節和寒食節有什麼區別   首先是日期的不同,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當天不能 ...

紀念誰 是為了紀念誰寫的

  寒食節紀念誰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寫的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人士,晉文公流落在外時,介子推曾經割股餵食他,所以晉文公回國後想要賞賜介子推,可介子推拒絕封賞,帶著母親隱居山裡,晉文公為了逼他出來下令焚山,介子推與母親最後被燒死。   事實上寒食節最早出現在遠古時期,只是那時候叫禁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