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寧波骨木鑲嵌

寧波骨木鑲嵌

  骨木鑲嵌這是一項傳統的古代工藝,它與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金銀彩繡“三金”同稱為寧波傳統工藝品的“四大瑰寶"。

  寧波骨木鑲嵌採用象牙、黃楊木、骨片、羅甸、銅片、臘石等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後嵌花紋,再經打磨雕刻,髹漆而成。在製作方法上有高嵌、平嵌和高平混嵌三種。它在歷史上曾作貢品。

  北京頤和園的樂壽堂內,尚存有寧波地方官進貢的鑲嵌八角茶几。寧波市博物館收藏的清代象牙高嵌床花板,人物風景雕嵌精熟,在3釐米高的人物造型上,五官清晰,衣紋正確,足見當時鑲嵌工人技術之高超。如今這一傳統工藝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創造了高平嵌結合、多種材料混合嵌、骨木多層次嵌的新款式,做成椅、桌、櫥、茶几、掛屏、地屏等,古樸雅緻,尤其適合現代賓館和家庭的擺設和裝飾。代表作品有“紅樓群芳”、“百美圖”、“鬧元宵”、“穆桂英練兵”等,都屬名貴的出口工藝品。

寧波一村裡宗祠藏著歷經400多年的古經卷

  

  村裡宗祠的匾額後 藏著歷經400多年的古經卷

  寧海龍宮村至今完好倖存 緣於年輕一代村民自發性保護古村落

  最近,文物保護專家在寧海縣深甽鎮龍宮村發現了一部儲存完好的經卷。來自杭州圖書館、寧波天一閣的古籍專家都對它作出了很高的評價,還建議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專家們並不知道,這部古經卷流傳到至今,全靠龍宮村人400年來的悉心呵護,使它躲過了一次又一次劫難。

  和保護古經卷一樣,龍宮村人也一樣保護著自己的家園。近年,村裡人有錢了,也蓋了新房子,但是老村的面貌,卻基本上沒有改變過。

  尋訪

  400多年來村民接力保護古經卷

  需要呵護的還有世代居住的家園

  浙東地區,有著眾多的古村落,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建築考古專家曾經研究過的古村落,而今已不復存在,或者名存實亡。小小的龍宮村,是如何在現代化的衝擊下得以保全,村民們有著自己的深刻體會。

  目前,龍宮村的文保工作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據深甽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正在為龍宮村進行相應的規劃,以便更好地進行保護工作。不過,他們也承認,龍宮村之所以能夠從眾多遭到破壞的古村落中脫穎而出,除了它因為地方偏遠,沒有進行開發外,還和當地村民自發性的保護是分不開的。

  村民們對於古村落的保護,並不緣於經濟利益,而是在於對鄉土文化的認同。

  80歲的陳林科,他家的正堂,懸著光緒年間的牌匾,上書“五代同堂”四個大字。“望著這塊匾的時候,我就在想, 這是我們一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象徵。如果讓我搬去任何地方,我都不願意。”陳林科說。

  如今的陳林科,兒輩和孫輩都在城裡工作。他每天堅持勞動,一畝水稻,一畝菜地,打理得井井有條。他覺得,這就是他全部的生活,而祖輩也是這樣過了一生。他會像祖輩一樣,陪著這棟老房子,直到老去。

  新一代的龍宮村人,很多出去求學,出去做生意。賺了錢之後,他們也想過翻新自己的老房子,讓老村落煥發出新的青春。然而,在外面闖蕩過,見過世面的年輕人,回來後愈發覺得古村落的難得和老房子的寶貴。

  “年輕的時候不懂事,覺得樓房肯定比老家的院落好。然而,走南闖北幾十年,回來後我才發現,沒有一個地方,能讓我產生這樣的親切感和歸屬感。如果把它拆了,造成樓房,我會失去家的感覺。即使房子造得再好,又有什麼用呢?”說起為什麼當初放棄造新房時,39歲的陳國慶這樣答道。

  這種深深種在村民心底深處的對於鄉土文化的認同,體現在他們對經卷、老宅、古街的保護上,也體現在他們對傳統儀式、節慶的尊重上。只有這種認同感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我們的古村落才能永遠地留下來,成為後代子孫瞭解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

寧波立夏習俗

  人們自古以來很重視這個節氣,至今仍保留了鬥蛋、煮鹹肉倭豆、煮糯米飯、稱人等習俗。而在老寧波的諸多立夏習俗中,吃“腳骨筍”和煮烏米飯顯得尤為特別。 吃腳骨筍:寧波特有習俗 老寧波立夏吃“腳骨筍”是諸多習俗中不得不提的一個。 “因為這個習俗和其他地區有明顯區別。換句話說,是寧波特有的。”節氣習俗的形成往往是以農時為基礎設定的,關係生產活動的時序、方式,節氣飲食習慣的養成又跟當季可收穫的作物有密切關係,而節氣習俗往往又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立夏至,農忙開始,大家自然希望“腳骨健”(身體康健),因此吃“腳骨筍”也成了民間祈求健康的一種借代。 雖然現在很少有人要幹農活,但吃“腳骨筍”的習俗還是被牢牢記住。無論是用傳統的烏筍、野山筍,還是用常見的雷筍,吃“腳骨筍”的重點還在於形狀,將筍拍裂成扁形,切成4釐米左右一段,形同腳骨,吃了才能“腳骨健健過”。 煮烏米飯:因罕有而特別 和吃“腳骨筍”相比,煮烏米飯顯得有些小眾,而它的小眾主要是因為用來做烏米飯的烏桕葉在城市裡罕有。摘烏桕葉和採茶相似,要挑顏色有些發紅的嫩芽,“立夏剛好是它發芽的時候,等過了立夏,芽就老了。” 將摘下的烏桕葉洗淨、揉碎,浸泡在水中12~24小時,然後過濾瀝乾,和糯米放到一起蒸煮,就成了烏米飯。“別看烏桕葉平時沒有味道,可一旦蒸成飯,香氣撲鼻。葉子越多,顏色越深,香氣就越濃重。”蔣偉定還記得,過去人們還會把蒸好的烏米飯搗爛鋪平,切成各種形狀。因為在立夏這天,是夏季滋補最關鍵、最重要的開端。 五彩絲線,兜住一個熟鴨蛋,人手一個,看見朋友手上的蛋,撞一下,碰碎蛋殼。立夏這天,孩子們都喜歡玩這樣的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誰的蛋被擊破誰就輸,誰的蛋一直堅持到最後都沒破,誰的蛋就為王。 因為簡單易行,寧波人立夏吃蛋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除了吃蛋,寧波人還要吃青梅、竹筍、海螄。“據說吃青梅有明目的功效,竹筍、海螄(生長在本地海域的一種貝類動物)可以讓腳骨強壯。” “立夏,桌子板凳往外拉。”按照老底子的習慣,立夏當天,寧波人有在立夏當晚到院落裡乘涼的習慣,而父母還要讓孩子騎坐門檻,據說,這樣能消除百病。 光坐門檻圖吉利還不夠,大人們往往還愛給孩子們一點額外的“功課”———吃“腳骨”筍或吃上一碗清涼的菜羹。羹湯性涼,傳說立夏吃了,一個夏季可保持皮膚光滑,不生瘡癤,而立夏吃“腳骨”筍有“腳骨健健過”之意,也是民間祈求健康的一種借代。 更有意思的是,在立夏這天給小孩稱體重,也是立夏的習俗之一。據說,小孩在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就能長得健健壯壯。而這個習俗可以一直追溯到三國後主阿斗。 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劉備之子阿斗交給趙子龍,拜託阿斗的後媽孫夫人好好扶養,那一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面用秤給阿斗稱了體重,並待來年立夏時再稱,看增加體重多少。後來就被民間沿襲為立夏的習俗了。 用一根棉線,串滿蠶豆,掛在脖子上,這個立夏習俗是每個寧波人兒時的記憶,長長的蠶豆項鍊可以玩上一天。可你知道嗎?立夏吃蠶豆串的背後還有一段抗倭的歷史。一個關於戚繼光抗倭的歷史典故:相傳,當年戚繼光率兵在餘姚沿海抗擊倭寇,戚家軍奮勇殺敵,所向披靡。將士們每殺一個倭寇,就會摘一顆蠶豆,用線串好掛在胸前。蠶豆的顆數就代表殺敵的人數,以豆數多寡記功論賞。因此,在寧波周邊地區,蠶豆也稱為“倭豆”。

  立夏這日,孩子們三五成群,在校園裡到處找人,不是為了解饞,而是為了“硬碰硬”鬥蛋,寧波話叫“拄立夏蛋”,“拄”是“對碰”的意思。拄蛋雖屬兒戲,卻大有學問。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按規則,鬥蛋時蛋頭拄蛋頭,蛋

  尾擊蛋尾。小頭與大頭不同,橫出手與豎出手不同,手捏蛋的體積多與少不同,蛋尖用手窩護起來,碰撞接觸面小,當然勝算機會大……以蛋殼堅硬不碎為贏,蛋殼破碎者認輸。誰碰碎了對方的蛋,圍觀者便發出一陣驚呼,贏者面有得色,拄蛋破者,仍不服輸,“大頭破了拄小頭,小頭破了拄橫頭”。誰的蛋殼硬,誰擺擂臺,一個一個鬥過去,最後分出高低。碰碎一個,蛋升為將;碰碎兩個,升格為帥。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蛋稱小王或二王。輸家立馬把蛋吃掉,也挺美的。

  寧波民諺稱“立夏胸掛蛋,小人疰夏難”。“立夏須”也稱“立夏繩”、“立夏線”、“疰夏繩”。寧波民間稱在夏季不適,食慾不振,出現神倦身瘦等症狀,叫做“疰夏”。所以民間用七彩絲線編成的花繩(即“疰夏繩”)繫於孩子手腕或髮辮,謂可消暑祛病,預防疰夏。寧波民間傳說: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醒來就散佈瘟疫,孩童受害尤甚。女媧聞之,與瘟神辯理。瘟神無奈應允,以胸前掛蛋為標誌,立夏之日凡孩童胸前掛蛋者一律不加傷害。

  女孩子們似乎更偏愛裝茶葉蛋的五彩蛋套,那是外婆奶奶媽媽編的,用各種顏色的絨線織成能裝下一個蛋的小網袋,叫“蛋絡”或“蛋套”,立夏早上,小孩將裝有茶葉蛋的五彩蛋套懸於脖子上,當裝飾品,心裡美滋滋的。立夏這天寧波的母親們還要以七彩絲線編成的花繩繫於孩子的手腕或女孩的髮辮上;成年人則用“立夏須”盛一粒樟腦丸,掛在長衫胳肢下第一粒釦子上,以此預防夏天疾病。


內家拳漸成寧波古城別樣風光

  日前,寧波古城海曙區武術界歡聚一堂,一襲黒色的中式功夫裝,一套別開生面的內家拳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寧波古稱四明,海曙區是寧波歷史上的老城,這裡人傑地靈,是浙東武術文化的代表——四明內家拳的發源地。   四明內家拳是中華武術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破土而出,不僅改寫了“內家有名無拳”的歷史,成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 ...

風景名勝——寧波月湖

  寧波月湖景區位於寧波老城區西南隅,又名西湖,因湖面圓處象滿月,曲處似眉月,故稱月湖。面積96.7公頃,其中水域9公頃。月湖開鑿於唐貞觀年間。宋元佑年間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紹興年間,廣築亭臺樓閣,遍植四時花樹,形成月湖上十洲勝景,即湖東的竹嶼、月島和菊花洲,湖中的花嶼、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煙嶼、雪汀和芙 ...

寧波人八月十六度中秋

  每年夏曆八月十五日夜晚,舉國上下,家家戶戶都要暢敘一堂,共賞明月,同食月餅,歡度中秋佳節,以享天倫團圓之樂。可是浙江省寧波地方歡度中秋節,卻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說起原由,還有一段故事哩。   傳說,南宋寧宗所有時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彌遠,是明州人。他權勢日盛,專權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熱愛 ...

寧波國際服裝節

  寧波自1997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了五屆服裝節,賓朋雲集,熱烈、隆重的服裝節背後,是蓬勃興起的服裝業。寧波作為服裝大市,既有歷史的淵源,也有現實的條件。   寧波被稱為“中國近代服裝的發祥地”是因為中國的第一件西服,第一件國服(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家西服工藝職業學校,第一個有規模、有影響、有成就、有 ...

夢見接骨木什麼意思 夢見接骨木預示什麼

  接骨木是小喬木的一種,花朵顏色大多為白色或者淡黃色,清新淡雅,果實為紅色,妖豔美麗。接骨木的適應能力較強,並不嬌氣,這是大部分年輕人需要學習的品質。接骨木最主要的作用並不是用來觀賞,而是作藥用,接骨木在中藥裡面廣泛的運用到,治療了許多疾病。那麼夢中的接骨木也是如此的神通廣大嗎?還是單純的想要告訴我們什麼資 ...

寧波人冬至吃什麼 寧波人冬至特色美食你吃過哪種

  寧波人冬至吃什麼 寧波人冬至特色美食你吃過哪種   寧波人冬至吃什麼:酒釀圓子   在老寧波的習俗裡,圓子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酒釀圓子還是江浙一帶有名的小吃,更是家家都會做的傳統中式點心,用來招待客人,也是酒店宴席上的點單很高的人氣甜品。   酒釀圓子用優質白糯米為原料,經過水浸水磨後加工成糯米粉,將水 ...

寧波立夏吃什麼 寧波人立夏這天必吃的特色美食

  寧波立夏吃什麼 寧波人立夏這天必吃的特色美食   寧波人很重視立夏,至今仍保留了撞蛋、煮倭豆、煮糯米飯等習俗。寧波立夏還有一個特有習俗,吃“腳骨筍”。吃“腳骨筍”在寧波成了民間祈求健康的一種借代。無論是用傳統的烏筍、野山筍,還是用常見的雷筍,吃“腳骨筍”的重點還在於形狀,將筍拍裂成扁形,切成4釐米左右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