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封建科舉制度四級是指

封建科舉制度四級是指

  1、封建科舉制度的四級是指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2、童試:每三年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又叫入學考試。

封建科舉制度從什麼時候開始

  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實行的一種考試選官制度。它始於隋煬帝大業二年,即公元606年,到唐朝逐步完善,經宋、元、明而定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歷經1300年之久。

封建科舉制度逐級考試的順序

  1、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2、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3、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古代科舉制度三科的是什麼

  三科只要是指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而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雖然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 ...

科舉制度正式確立的標誌是什麼

  科舉制度正式確立的標誌是隋煬帝設定進士科。進士科是隋煬帝推廣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在隋朝時,科舉制度並不是很完善,只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三種形式。到了唐代,科舉制度才逐步完善。   科舉制度有哪些弊端?一、成為統治的工具封建社會後期的科舉制度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 ...

科舉制度始創於哪個朝代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主要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要求中正官由朝廷選派,主管原籍各類人物的評議,將被品評人物分為上、中、下三級,每級再分上、中、下,共計九個品級,按品級推薦給朝廷。 ...

科舉制度的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4、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

明朝的科舉制度

  明代科舉考試,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為每三年各府、州、縣考選其俊秀諸生,認為有應鄉試資格的,送之於省,稱為“郡試”,又稱“小考”;第二步在各省會舉行,叫做“鄉試”,中式者為“舉人”;第三步在京師舉行,由禮部主持,稱為“會試”;第四步會試中試者,天子親自在朝廷策試,稱“廷試”,亦稱“殿試”。殿試取中者叫做“進 ...

我國科舉制度正式形成於哪個朝代

  魏晉以後,察舉制度發展為九品中正制,即將察舉的物件分為九等,政府按等錄用,叫做“九品官人法”。中正,是推選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州、郡的中正,負責對士人品級的評定。九品中正制初實行時,繼續貫徹曹操“唯才是舉”的原則,評定人物主要看才能,在當時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和辟舉制,大小官吏都 ...

開創科舉制度的皇帝是誰

  科舉制完整的開創是由五位皇帝來相繼完成的,不是由哪一位來單獨完成的。   1、隋文帝:開始實行用考試選拔人才的辦法,當時主要的考試有明經、明法、明算等。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   2、隋煬帝:創立進士科,科舉考試製度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