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唐代〕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翻譯
從小丘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竹林,可聽見水聲,像身上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裡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沿路走看見個小潭,潭水清澈。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近岸邊,石底一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堪.巖等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碧綠的藤蔓,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約有一百條,都像在空中游動,無任何依靠。陽光直照入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 魚兒一動不動,忽然向遠遊去,輕快敏捷的樣兒,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小溪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蛇一樣蜿蜒,時隱時現。兩岸的地勢如狗的牙齒相互交錯,不知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著竹林和樹林,寂靜悽清。使人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寂靜幽深,不可久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人叫做恕己,一人叫做奉壹。
1、小石潭記原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小石潭記譯文: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珮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裡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岩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裡)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瀰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裡的環境太悽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裡的情景就離開了。一起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3、小石潭記賞析如下: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小石潭記》賞析(成曾)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1、《核舟記》譯文:
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應當刻的是蘇東坡坐船遊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顆米粒左右。中間高起並敞開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開啟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鬍鬚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黃庭堅)一起看一幅書畫卷。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卷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左端,右手指著書畫卷,好像在說什麼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轉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書畫卷下面的衣褶裡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並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扎著椎形的髮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腳趾,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直視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隻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八扇窗戶;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應當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2、《核舟記》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1、原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
1、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 ...
1、原文拼音
xiǎo shí tán jì
《小 石 潭 記》
táng dài
唐 代
Liǔ ZōngYuán
柳 宗 元
cóng xiǎo qiū xī xíng bǎi èr shí bù , gé huáng zhú , wén
從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
1、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裡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岩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 ...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wàn),蒙絡(luò)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
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 ...
1、【原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 ...
1、譯文: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划船而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