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出自漢代劉向《說苑·建本》 。
少年學習就如初出的太陽,是人生的起點階段,積累的初期,可以吸收無盡的知識;中年學習尤如中午的太陽,對知識的吸收最強,應用最快,事業最輝煌,就象午時的太陽光芒四射;老年好學好比晚間裡的燈火,給黑暗的四周帶來光明。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的意思是:“好學的少年如同初升的太陽那麼鮮亮”。出自劉向的《說苑·建本》,原文:“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漢代楚國彭城,仕於京師長安,祖籍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
出自西漢劉向的《師曠論學》。
這句話的意思是少年的時候喜好學習,如同初升太陽一樣。
原文如下: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好像上弦月逐漸圓滿,好像太陽剛剛升起來一樣。舊時用來祝頌人的官運亨通。後比喻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
出自《詩經·小雅·天保》。
原文:“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 ...
應為甘之如飴。
解釋:甘:甜;飴:麥芽糖漿。感到像糖那樣甜。指為了從事某種工作,甘願承受艱難、痛苦。
出處:《詩經·大雅·綿》:“堇茶如飴。”鄭玄箋:“其所生菜,雖有性苦者,甘如飴也。”
示例:背書背不出,“老師”往往大發嬌嗔,自然罵得人下不了臺,而張曜甘之如飴。 ...
1、意思是學習知識就像追趕不上那樣,又會擔心丟掉什麼。
2、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3、譯文:學習起來就像老趕不上一樣,還生怕把學到的東西又丟掉了。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孔子的自白給我們以“活到老,學到老”,“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感覺。
4、而莊子卻說:“人的 ...
意思是我們年輕的中國是如此的美麗,與天一樣長青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我們年輕的中國是如此的壯闊,與大地一樣沒有疆界。
1、這句話是在讚揚我中國少年。讚揚他們可美可壯。
2、讚美他們的氣質。是側面反映了中國的強大。因為一個國家的強大。是民眾的強大而襯托起來的。
3、所以說如果民眾強大了 ...
趨之若鶩:是一個漢語成語,本意是指像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 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
出處:《明史·蕭如薰傳》:“如薰亦能詩, 士趨之若鶩, 賓座常滿。”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
1、清·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馳使天下,而天下 ...
“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意思是日食的時候沒有被月亮遮住的那部分太陽就像月初的新月。
這句話巧在沒拘泥於固定的思維,而是開動腦筋,在考慮問題時換了個全新的角度。將日食剩下的比作剛出來的月亮。那麼開始時的日食情況就給人以想象空間。這個故事說明人的思維不能拘泥與固定的格式,看問題要從多重角度發掘問題、分析 ...
意思是對其他人友善的人,其他人也會對他友善。
啟示:友善,可以是一個微笑、一聲問候,是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細節:大街上遇到陌生人問路時耐心地講解;進出小區大門時替後面的人擋幾秒門的隨手舉動;丟棄碎玻璃時包紮一下,以免扎傷環衛工人的手,這些看似舉手之勞平凡無奇的舉動,卻體現出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折射著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