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少數民族的春節

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

  你瞭解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嗎?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有什麼特點?相信還有很多人不瞭解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下面為大家介紹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

  雲南元陽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陽曆,一年中要過兩次年。

  彝族太陽曆將一年分為10個月。每月以鼠日為一個月起頭,12屬相迴圈3次,在豬日終結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為過年日,不計算在10個月之內。大年在每年夏至日,過三天。第一天為接祖日,第二天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過兩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閏年加祭祖日過三天。

  元陽縣彝族與漢族交往多起來後,也與漢族一起過春節,但仍然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點。春節前三天內,家家殺年豬。屋裡屋外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門前栽松樹,大小門頭、灶前廄旁都插上松枝,祝願來年生活美滿幸福。年三十晚上不在別人家過夜,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全部還清。

  除夕之夜,嚴禁說不吉利的話,不準惡言穢語,不準打妻子小孩。父親或長子率領全家老小,用托盤託著酒、肉、飯、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水、日、月、龍、灶獻祭,然後又向門、柱、水缸、畜廄、大農具一一獻祭。全家入席後,將飯菜每樣取一點放到門外給無家可歸的野鬼。然後盛一碗飯給狗,傳說第一次洪水年裡莊稼全被淹死了,是狗從天神那裡討回了五穀種子,所以年節首先慰勞狗。等狗吃飽了,然後全家才吃年夜飯。

  正月初一早上,雞剛打鳴,天還未亮,各家男子就鳴槍放炮,到水井祭祀水神,爭取第一個取回新水。天剛剛放亮,全家已經起床,穿上節日盛裝迎接財神,然後做湯圓獻祭各路諸神。再做一個湯圓貼在小孩子腦門上,表示孩子又長了一歲。元陽彝族把正月初一稱作“女皇日”,婦女不作或少作家務,做菜做飯全由男人操辦。飯甄子無論有多大,飯都要蒸得滿滿的,表示糧食全年有餘。初一全天都不動刀斧,不出寨門,不出門作客,不到菜園取菜。初二、初三才開始走親訪友,女人帶著孩子回孃家。

  木刻“請柬”邀親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日,獨龍族語叫“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節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準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選擇好吉日,就開始過年。

  獨龍族居住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流域,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選定過年的吉日後,各家都邀請親友一起來過年。他們在特製的木條上刻上缺口,這就是“請柬”,派人送往邀請的村寨。木條上刻了幾個缺口,就表示再過幾天后要舉行儀式,慶祝年節。接到木刻“請柬”的人,要帶上各種食物,前往致意祝賀。賓主相見,要共同飲一筒水酒,相互對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著客人歡聚一處,圍著篝火,一面品嚐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鍋莊舞”,共同慶賀一年一度的豐收。男子一邊祝詞,一邊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拋入懸掛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禍福,碗口朝上為吉兆。

  “女兒國”女人忙

  “女兒國”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節叫“庫詩”,即新的一年。摩梭人過春節,意味著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萬物,這是“女兒國”裡婦女最忙碌的時候。

  摩梭人保留著的母系社會,至今還實行以感情為唯一基礎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在摩梭人中,母親的權威最高,因此被稱為“女兒國”。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紀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親主持家政,全家每個人的收入都交給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過年前一個月,主持家政的婦女就要為全家每人買新衣褲,每人至少一套。接著,婦女們開始釀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節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準備齊。因為,按照摩梭人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動用繩子,否則新的一年會遇到蛇。臘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婦女都從屋頂屋角到門縫鋪下,進行徹底清掃。女人給孩子理髮洗澡,換上乾乾淨淨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剛剛來臨,摩梭婦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邊背水,這叫“爭頭水”。誰起得最早並爭到頭水,意味著這家人在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財源茂盛。所以婦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邊泛白時候,爭先恐後來到山泉溪流邊。水揹回來後,主婦準備好早餐,全家祭鍋莊,向祖宗和老人磕頭。太陽出山,母親帶著孩子,背籮裡裝著豬膘、茶葉、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緣的各個家庭組成一個氏族)的長者家拜年。中國#萬年曆www.wannianli8.com

  過完大年就成人

  對於年滿十三歲的普米族孩子來說,過大年對他們特別重要。因為過大年要為他們舉行“穿褲子”“穿裙子”禮,以後他們就是成年的小夥子、小姑娘了。

  過大年是雲南普米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滿了十三歲的孩子們,按照性別各自團聚在一起,通宵作樂,告別可愛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雞高唱,東方吐白,他們立即回到自己家中,準備參加專為他們舉行的成年儀式。家裡人根據要舉行成年禮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在火塘邊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糧食和一隻豬膘。豬膘是將殺好的豬掏空內臟、抽去骨頭,在豬肚子裡抹上花椒、鹽巴後風乾作成的,是普米族和摩梭人的特有食品。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繡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才算結束。

  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透過以上對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的詳細介紹,相信你對雲南少數民族春節風俗特點有了更深入地瞭解。

雲南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雲南元陽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陽曆,一年中要過兩次年。

  彝族太陽曆將一年分為10個月。每月以鼠日為一個月起頭,12屬相迴圈3次,在豬日終結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為過年日,不計算在10個月之內。大年在每年夏至日,過三天。第一天為接祖日,第二天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過兩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閏年加祭祖日過三天。

  元陽縣彝族與漢族交往多起來後,也與漢族一起過春節,但仍然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點。春節前三天內,家家殺年豬。屋裡屋外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門前栽松樹,大小門頭、灶前廄旁都插上松枝,祝願來年生活美滿幸福。年三十晚上不在別人家過夜,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全部還清。

  除夕之夜,嚴禁說不吉利的話,不準惡言穢語,不準打妻子小孩。父親或長子率領全家老小,用托盤託著酒、肉、飯、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水、日、月、龍、灶獻祭,然後又向門、柱、水缸、畜廄、大農具一一獻祭。全家入席後,將飯菜每樣取一點放到門外給無家可歸的野鬼。然後盛一碗飯給狗,傳說第一次洪水年裡莊稼全被淹死了,是狗從天神那裡討回了五穀種子,所以年節首先慰勞狗。等狗吃飽了,然後全家才吃年夜飯。

  正月初一早上,雞剛打鳴,天還未亮,各家男子就鳴槍放炮,到水井祭祀水神,爭取第一個取回新水。天剛剛放亮,全家已經起床,穿上節日盛裝迎接財神,然後做湯圓獻祭各路諸神。再做一個湯圓貼在小孩子腦門上,表示孩子又長了一歲。元陽彝族把正月初一稱作“女皇日”,婦女不作或少作家務,做菜做飯全由男人操辦。飯甄子無論有多大,飯都要蒸得滿滿的,表示糧食全年有餘。初一全天都不動刀斧,不出寨門,不出門作客,不到菜園取菜。初二、初三才開始走親訪友,女人帶著孩子回孃家。

  木刻“請柬”邀親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日,獨龍族語叫“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節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準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選擇好吉日,就開始過年。

  獨龍族居住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流域,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選定過年的吉日後,各家都邀請親友一起來過年。他們在特製的木條上刻上缺口,這就是“請柬”,派人送往邀請的村寨。木條上刻了幾個缺口,就表示再過幾天后要舉行儀式,慶祝年節。接到木刻“請柬”的人,要帶上各種食物,前往致意祝賀。賓主相見,要共同飲一筒水酒,相互對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著客人歡聚一處,圍著篝火,一面品嚐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鍋莊舞”,共同慶賀一年一度的豐收。男子一邊祝詞,一邊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拋入懸掛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禍福,碗口朝上為吉兆。

  “女兒國”女人忙

  

  “女兒國”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節叫“庫詩”,即新的一年。摩梭人過春節,意味著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萬物,這是“女兒國”裡婦女最忙碌的時候。

  摩梭人保留著的母系社會,至今還實行以感情為唯一基礎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在摩梭人中,母親的權威最高,因此被稱為“女兒國”。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紀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親主持家政,全家每個人的收入都交給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過年前一個月,主持家政的婦女就要為全家每人買新衣褲,每人至少一套。接著,婦女們開始釀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節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準備齊。因為,按照摩梭人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動用繩子,否則新的一年會遇到蛇。臘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婦女都從屋頂屋角到門縫鋪下,進行徹底清掃。女人給孩子理髮洗澡,換上乾乾淨淨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剛剛來臨,摩梭婦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邊背水,這叫“爭頭水”。誰起得最早並爭到頭水,意味著這家人在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財源茂盛。所以婦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邊泛白時候,爭先恐後來到山泉溪流邊。水揹回來後,主婦準備好早餐,全家祭鍋莊,向祖宗和老人磕頭。太陽出山,母親帶著孩子,背籮裡裝著豬膘、茶葉、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緣的各個家庭組成一個氏族)的長者家拜年。

   過完大年就成人

  

  對於年滿十三歲的普米族孩子來說,過大年對他們特別重要。因為過大年要為他們舉行“穿褲子”“穿裙子”禮,以後他們就是成年的小夥子、小姑娘了。

  過大年是雲南普米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滿了十三歲的孩子們,按照性別各自團聚在一起,通宵作樂,告別可愛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雞高唱,東方吐白,他們立即回到自己家中,準備參加專為他們舉行的成年儀式。家裡人根據要舉行成年禮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在火塘邊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糧食和一隻豬膘。豬膘是將殺好的豬掏空內臟、抽去骨頭,在豬肚子裡抹上花椒、鹽巴後風乾作成的,是普米族和摩梭人的特有食品。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繡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才算結束。

  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少數民族怎麼過春節?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準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裡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莊”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繡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裡,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少數民族春節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裡人畜兩旺。   布依族 ...

少數民族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十月過春節

  哈尼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自然宗教,其節日主要與自然崇拜、生活習俗有關。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祭母節、祭竜節。   十月年 十月年,哈尼語稱"美首扎勒特"或"米索扎"。時間從夏曆十月第一個屬龍日開始,直至屬猴日結束,歷時五六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長,內容最豐富的 ...

少數民族怎麼過春節?

  少數民族怎麼過春節?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 ...

少數民族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藏族的春節習俗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藏曆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曆正月初五,舉行隆重的開犁禮。   2、蒙古族的春節習俗 ...

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1、藏族:春節期間,親友和鄰居之間,都互相拜年,互贈哈達,祝願愉快幸福。並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2、彝族:過年活動內容容喜慶吉祥、祈求福祿、驅邪避魔、拜祭祖宗等含意。   3、壯族: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   ...

哪些少數民族不過春節

  不過春節的少數民族有:維吾爾族、回族、彝族、藏族。   1、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不過傳統春節,而是過古爾邦節(相當於春節),具體日期是伊斯蘭曆的12月10日。   2、回族: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3、 ...

哪個少數民族不過春節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同胞們不過傳統春節,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春節,名為古爾邦節;回族:回族的同胞不過傳統春節,但是他們有相當於傳統春節的節日:即肉孜節;彝族:彝族同胞不過傳統的春節,但是彝族的節日有很多,比如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這是彝族同胞最大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辦摔跤、鬥牛和歌舞活動,到了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