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
2、意思: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3、出處:唐初虞世南的《蟬》。
4、全文: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5、譯文: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連續不斷地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1、道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
2、意思: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3、出處:唐初虞世南的《蟬》。
4、全文: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5、譯文: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連續不斷地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藉秋風的力量。
1、“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翻譯: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2、原文:《蟬》
【作者】虞世南 【朝代】唐
垂糹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3、翻譯: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描寫的動物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意思是:蟬的聲音能夠傳得遠是因為它身在高處,而不是依賴秋風的散播。出自:唐代詩人虞世南《蟬》。這首託物寓意的小,是唐朝時期的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