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家長對於子女的婚姻都寄予厚望,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找自己不喜歡的人相伴終生。在湖南花鼓戲中,也有這麼一部戲劇,講述的正與此相關,不過,結局很圓滿。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到花鼓戲文化看看《補鍋》的劇情吧。
生產隊的養豬能手劉大娘,希望找一個有文化、有技術、職業好、貢獻大的小夥子做女婿。但女兒蘭英卻瞞著她找了一個補鍋匠做物件。劉大娘和女兒的看法不一樣,認為補鍋是“屋簷腳下蹲,一臉墨黑盡灰塵”的職業,沒有什麼出息。
有一天,劉大娘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鐵鍋,著急之中拿了飯鍋當潲鍋,只好叫女兒去請補鍋的師傅來補鍋。蘭英與男友李小聰商定計策,要趁這個機會來啟發和教育媽媽。
小聰來到蘭英家,劉大娘不知道小聰就是蘭英的男朋友,催他快點補鍋。小聰不急不忙講述自己的岳母看不起補鍋匠,劉大媽也表示贊同他岳母的思想,接著,小聰對劉大媽的舊思想給予嚴厲的批評,教育她革命工作是整體,七十二行都重要,彼此相依不能離。
劉大娘聽小聰講得有道理,表示不僅自己要改變舊觀念,還要幫助小聰勸說他岳母接受這個女婿。小聰見岳母已回心轉意,連忙向岳母表露身份。劉大娘在滿意的微笑聲中接受了這位女婿。
《補鍋》唱詞:
(女)手拉風箱,呼呼的響,火爐燒得紅旺旺
(男)女婿來補鍋,瞞了丈母孃
(女)操作要留意呀,當心手燒傷
(男)雙手燒傷不要緊
(女)怕只怕呀
(男)怕什麼咯
(女)說不服我媽媽娘,小聰我的同志哥
(男)跑馬莫怕山,行船莫怕灘
(合)幫助我的媽媽娘改造那舊思想
(女)風箱拉得響,
(男)火爐燒得旺
(女)我把風箱拉
(男)我把鍋來補
(女)拉呀拉
(男)補呀補
(女)拉呀拉
(男)補呀補
(男)教育我的丈母孃,蘭英我的同志妹
(女)教育我的媽媽娘,小聰我的同志哥
湖南花鼓戲,大家可能都看過。但是對於很多人還是對花鼓戲文化特別的陌生,就像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不會去關注這類的戲劇。但還有些人會關注著這方面的內容。下面就隨小編一起看看湖南花鼓戲的來源吧。
花鼓戲的簡介: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
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湖南花鼓戲的起源:
源出於漢族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瀏陽縣誌》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說:“又以童子裝丑旦劇唱,金鼓喧闐,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說明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
又據楊恩壽《坦園日記》清同治元年(1862),楊恩壽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即花鼓戲)中,已有書生、書童、柳鶯、柳鶯婢四個角色,而且情節與表演都較生動,說明這時的花鼓戲不但已發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戲,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規模。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以漢族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
後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打鑼腔主要劇目有《清風亭》、《蘆林會》、《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調主要劇目有《劉海戲蟾》、《鞭打蘆花》、《張光達上壽》、《趕子上路》等。這樣,便形成了藝術上比較完整的地方劇種了。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閒從藝。光緒以來,這種班社發展較快,僅寧鄉、衡陽兩縣就有幾十副“行箱”,藝人近200人。訓練演員採取隨班跟師方式,也有收徒傳藝的,稱“教場”或“教館”,每場數十天,教三、四齣戲。
過去,由於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臺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地分別成立專業劇團,進入城市劇場公演。據1981年統計,全省有花鼓戲劇團54個,併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1957年,湖南省藝術學院成立,設有花鼓戲專科。
湖南花鼓戲曲調的發展,是採用當地山歌、民歌、哼歌為素材,發展成為幾個基本曲調應用於有簡單情節的的戲劇之中,後由於戲劇情節的複雜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達的要求,原始曲調變成了有各種不同節奏的、能表現各種不同情感的、分別適用於男聲或女聲演唱的曲牌。
從音樂發展的角度說,前輩花鼓戲藝人(民間作曲家),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運用“一曲多變”的規律,創作了許許多多的曲調。並且相傳了一套曲調發展的手法,他們用了一些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概括:如“變手法”、“改尾巴”、“換骨頭”、“翻上去”、“落下來”、“把板眼扯爛或擠攏”等,實際上就是透過轉調、變調、改變調式、音程移位、節奏擴充套件或者壓縮等手法,來創造、豐富了花鼓戲曲調。
所謂“變手法”,是轉調與變奏的結合。“改尾巴”、“換骨頭”是改變調式和骨幹音。“翻上去”、“落下來”是音程上下移位。“把板眼扯爛或擠攏”就是節奏擴充套件或壓縮。同時,他們也吸收了外省或者本省的其它民間音樂和其它劇種的音樂,為後代留下了寶貴財富。
湖南花鼓戲的傳統曲目:
各地湖南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1949年後,花鼓戲藝術有較大發展,不但整理了《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而《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
解放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湖南花鼓戲在老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和改編了許多傳統劇目,其中在全國影響較大的有《劉海砍樵》、《劉海戲金蟾》等。
【結束語】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劉趙黔,湖南省花鼓戲劇院一級演員,曾獲得多次大獎。她的表演不僅僅只在戲劇方面,還包括影視方面的作品,是一位十分優秀的表演家。那麼,就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花鼓戲文化中瞭解關於劉趙黔的個人簡介和代表劇目吧。
劉趙黔,湖南省花鼓戲劇院一級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全國戲劇匯演優秀主演獎、湖南省政府特殊貢獻獎、榮譽主演獎、全國戲曲表演“梅花獎”、“文華獎”等。
個人簡介:
劉趙黔的母親是一名醫生,父親是劇院的會計。她從小跟隨父親在劇院出出進進,接受藝術的薰陶。上幼兒園,她有如小荷初露“尖尖角”,經常登臺演出。
後來,父母從貴陽調到湖南長沙,她上小學,被長沙市“紅領巾歌舞團”招為小演員。因為天生的好嗓子,劉趙黔在小學時候就小有名氣,大家都知道個音域寬廣、嗓音清亮的姓劉的小女孩。劉趙黔常被安排到農村、廠礦、部隊和學校演出,經受多方面的鍛鍊。
1959年,劉趙黔13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長沙市一中這所名牌中學。初中時,在長沙市一中讀書的劉趙黔被推選到當時正需要小歌唱演員的湖南省少年歌舞劇團。
後來順利進入湖南省戲曲學校,開始了花鼓戲的系統而專業的學習。超於常人的天賦和優越的自身條件,再加上聰穎好學的勤奮勁兒讓劉趙黔在花鼓表演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劉趙黔成就及榮譽:
1992年,劉趙黔在大型現代花鼓戲《桃花汛》中扮演一號主角,獲得全國戲曲表演最高獎——第九屆“梅花獎”暨第二屆“文華獎”。
曾獲揚州全國戲劇匯演優秀主演獎、湖南省政府特殊貢獻獎、榮譽主演獎。
劉趙黔個人作品:
主要作品:
《蘆林會》、《紅色娘子軍》、《烘房飄香》、《抽水機旁》、《山村獸醫》、《野鴨洲》、《三里灣》、《牛多喜坐轎》、《調叔》、《等待月兒圓》、《野花情》、《補鍋》、《桃花汛》、《下里街的伢妹們》、《鄉里警察》等。
影視作品:
《楊五六故事》、《一家老小向前衝》、《婆媳一本經》、《708090》。
學術作品:
《花鼓戲唱腔名師指點》
戲劇演員是戲劇本身的精神生命,他們為戲劇注入了活的生命源,讓它栩栩如生,令人讚歎。每一個戲劇演員都在自己的角色中做出最重要的貢獻,讓整部劇構成完美的篇章。下面,花鼓戲文化要介紹的是湖南花鼓戲名家李小嘉,一起去看看吧。
人物簡介:
李小嘉,湖南長沙人。1960年中學畢業後入湖南省花鼓劇院,1979年 ...
宋谷,湖南花鼓戲國家一級演員、影視演員。畢業於湖南省藝術學院花鼓戲專科,在多部花鼓戲中展現了自己的優秀演技,並被認同。那麼,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到花鼓戲文化中一起了解這位湖南花鼓戲名家宋谷吧。
藝術經歷:
從藝校畢業後就分配到省花鼓戲劇團演小生的宋谷今年29歲,雖說年齡不大,但他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戲齡 ...
王文娟是語句表演藝術家,擅長越劇青衣,是越劇四大花旦之一,創立了具有自己風格的“王派”唱腔。為越劇的唱腔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瞭解四大名旦之一——王文娟,及王文娟的唱段解析,一起來看看吧。
王文娟,女,1926年12月生於浙江嵊縣黃澤鎮坑邊村。越劇花旦,越劇一級演員。戲劇表演藝術家, ...
“如果一個人比你優秀,你儘量多交往,因為優秀的人散發正能量!如果一個人有德行,你儘量與他成為一個團隊,因為厚德載物!”接下來,讓我們來婺劇文化看看戲曲婺劇唱詞精選,名段唱詞三篇。
可能感興趣》》柳琴戲的藝術特點與特徵
婺劇名段唱詞選(一):三請梨花、前後金冠、雙陽公主
婺劇--三請樊梨花--哭 ...
評劇是中國的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如今的評劇在中國戲曲界佔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雖然評劇在如今的地位是水漲船高,但是依舊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才能夠造就出如今出眾的評劇文化。
那麼,本期一起來了解花淑蘭評劇唱段有哪些。
花淑蘭(1929年一2005年3月30日),原名葛淑蘭。評劇花腔女高音、評劇六大旦 ...
方亞芬是越劇界的實力派唱將,挑得了大量,能飾演多種角色,被戲迷稱為“方女王”。方亞芬的唱腔沒有特意的去模仿老師袁雪芬,她根據每個人物的性格來變換自己的聲音,所以他能夠飾演各種角色。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賞析方亞芬越劇名段。
方亞芬,女,一級演員,浙江寧波人,1965年2月出生,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第 ...
在越劇界,茅威濤也許可以算是當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了,它繼承了尹桂芳的唱腔,在藝術上認真,勇於探究的精神。她擁有難得的自信與驕傲,以創“茅派”為自我追求目標。在越劇文化中,茅威濤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茅威濤,女,生於1962年8月8日,祖籍浙江桐鄉。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