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原始農耕時代的文化遺址只有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該遺址在高紅村南的一座山樑上,這座山樑被東西橫貫柳林的三川河三面環繞,北鄰307國道。整個山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部坡度較緩,西、北部陡峭。從上至下均發現有陶片。離河岸不遠有戰國、漢代陶片和灰坑一類的遺蹟;在高處的緩坡上採集到的陶片屬商晚期。山樑頂部較平緩,當地人稱柿棗垣。
山西原始農耕時代的文化遺址只有山西柳林高紅商代遺址。該遺址在高紅村南的一座山樑上,這座山樑被東西橫貫柳林的三川河三面環繞,北鄰307國道。整個山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部坡度較緩,西、北部陡峭。從上至下均發現有陶片。離河岸不遠有戰國、漢代陶片和灰坑一類的遺蹟;在高處的緩坡上採集到的陶片屬商晚期。山樑頂部較平緩,當地人稱柿棗垣。
世界文明看中國,華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春秋時為晉國,故簡稱晉。悠久的歷史留下眾多的文化遺產。接下來小編就要帶你去山西文化探索一下山西有哪些文化遺產。
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五臺山,寺廟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國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南禪寺。平遙古城是全國現存三座古城之一,解州關帝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武廟,雲崗石窟是全國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山西晉中的大院民俗文化。祁縣喬家大院、縣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榆次的常家莊園。
山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蒲劇、晉劇、上黨梆子、北路梆子、河曲民歌、孝義碗碗腔、皮影戲、朔州秧歌戲、左權開花調、河曲二人臺、繁峙秧歌戲、晉南威風鑼鼓、民間社火、廣靈剪紙、平定刻花瓷、中陽剪紙、平遙推光漆器、杏花村汾酒釀製技藝、清徐老陳醋釀製技藝、董永傳說。
古代山西籍名家:晉文公、唐太祖、狄仁傑、傅山、王勃、王維、王之渙、王昌齡、白居易、溫庭筠、柳宗元、關漢卿、羅貫中。
霜降習俗有哪些 霜降風俗文化活動盤點
1、登高
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雲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但也要有所講究。
2、拔蘿蔔
在山東地區,有句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所以山東人霜降喜食蘿蔔。農諺有“霜降蘿蔔”一說,是指霜降以後早晚溫差大,露地蘿蔔不及時收穫將出現凍皮等情況,影響蘿蔔品質和收成。
3、吃柿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4、吃鴨子
閩南臺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因此,每到霜降時節,閩臺地區的鴨子就會賣的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樂得賣鴨子的老闆們嘴都合不攏了,看來他們也必定會過一個開開心心的霜降節氣了。
5、賞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徵。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古人眼裡,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驅風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間作驅病療疾之用。
6、掃墓
古時候,霜降時節人們還要去掃墓。據《清通禮》記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如今,霜降掃墓的風俗已少見。但霜降時節的十月初一“寒衣節”,在民間仍較為盛行。寒衣節,也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節”等,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三大“鬼節”。為避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寒衣節這天晚上,人們要在門外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紅、黃、藍、白、黑)紙,並且把餃子倒在一個灰圈內,意思是天氣冷了,給先人們送去禦寒的衣物。寒衣節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悲憫之情,也是親人們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7、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人們同樣非常重視,各地還有祛兇、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東煙臺等一些地方,霜降這一天人們要去西郊迎霜;在廣東高明地區,霜降前有“送芋鬼”的習俗。霜降時節,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河內塔,在塔裡面放入乾柴點燃,火燒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燒紅,再將河內塔推倒,用燒紅的瓦片熱垠芋頭,這在當地稱為“打芋煲”,最後把瓦片丟到村外,這就是“送芋鬼”。人們以這樣的方式,闢兇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