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者想象的家園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者想象的家園

  一、移民史上的洪洞大槐樹現象

  在中國移民史上輻射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的移民發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樹了。“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是一首廣泛流傳在華北民間、婦孺皆知的歌謠。與此相關的還有《胡大海復仇》、《燕王掃碑》、《三洗懷慶府》等傳說故事,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政府下令從洪洞遷民充實中原一帶的原因進行了探索;而解手、背手、“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等民間傳說則豐富了移民文化中有關族群記憶、地方風俗習慣等有趣情節。歷經幾百年的傳承、積澱和凝結,洪洞被數千萬人喻為“家”、稱作“祖”、看作“根”,成為無數人魂牽夢繞的故鄉。

  關於洪洞大槐樹的傳說故事生動而豐富,相關碑刻、族譜等資料大量散見於華北各地。這樣一段婦孺皆知的歌謠背後究竟蘊藏著怎樣豐富深厚的歷史情境和文化內涵?人們一直力圖破解這一問題。1914年洪洞地方精英創修的“古大槐樹遺址”和1921年編撰的《古大槐樹志》,便反映了探究重構大槐樹傳說背後的歷史真實的努力。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盛世修志的背景下,洪洞縣誌辦在全國範圍對移民資料進行了大量調查和徵集,不少學者開始利用調查整理的家譜、墓誌銘等資料對移民的原因、經過、路線等問題進行實證性研究,試圖全面詳盡地揭示發生在明初洪洞的大移民事件真相。在歷史學“求真”的本質追求下,有關大槐樹移民的許多片段得以漸漸浮現,但與此同時,一些更為細緻具體的問題卻仍在不斷生髮。在今天看來,洪洞大槐樹移民絕不僅僅是發生在明初的一次或幾次大移民事件,其中裹挾、粘連著不同歷史時期諸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情境和集體記憶,其意義已不只是一箇中國移民史重大事件所能囊括,而已成為一個蘊含諸多深意的文化現象。

  二、洪洞大槐樹傳說的歷史記憶

  根據目前的文獻資料,在金元到明初的一個較長時期內,涉及山西的移民活動事屬無疑。“洪武、永樂年間共計移民18次”的說法是多數學者普遍認同的結論,“中原荒蕪河東盛”是明初移民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洪洞作為明初山西移民遷出地之一,是一個真實的“祖先遷出地”,是一些華北移民後代中“真實的故鄉”。但這個“真實的故鄉”究竟涉及到多少移民,波及到多大範圍,則值得細細推敲。據現代學者根據華北民間的譜牒、碑刻等資料考證,洪洞古大槐樹移民分佈於11個省(市)227個縣,移民人口達到百萬以上,“而洪洞一縣在明初可能擁有如此多的人口嗎?”(參見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答案顯然是不可能。因此人們推測“無論洪洞人如何忠厚,當時斷不能只遷此一縣人民”(《山西省洪洞縣古大槐樹遷民紀略》,載林中園:《遷民後裔話遷民》,42頁),它應該只是明初遷民的重要來源地之一。

  如果我們不拘泥於既定的結論,做到“不疑處有疑”,就會發現大槐樹移民中還有更為複雜的資訊糾結其中:相比較民間譜牒、碑刻資料關於大槐樹移民的大量記載,官方文獻的記載卻嚴重缺失。不僅《明實錄》、《明經世文編》等沒有特別提到山西洪洞縣的移民問題,更不用說詳及大槐樹了。而且明清時期洪洞本地的地方誌中也沒有記載,直到民國六年的《洪洞縣誌》才新增“大槐樹”一事。

  “山西移民”甚至整個華北移民活動何以縮小為“洪洞移民”?關於大槐樹移民史實的記載為什麼會形成“但不見諸史,惟詳於譜牒”的巨大反差?要揭示這種種難解之迷,或許需要我們“換一個角度”,轉變視角和方法。在這個意義上,劉志偉提出的“有關移民的歷史敘述,應該是被研究的物件,而不是研究所得的結論”頗具啟發性,循著這樣一個思路,洪洞大槐樹移民問題的研究就不僅應該包括探討明初發生在山西的那樣一個重大的移民事件,而且應該包括自明以後不同時期、不同人群、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選擇下對洪洞大槐樹的想象和記憶。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從洪洞外部考察,探究不同地方的人、在什麼時候、為什麼要說祖先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另一方面,也要從洪洞內部來考察,這個地方究竟有什麼樣的特質會被數不清的人認定為祖先發源地,成為無數人魂牽夢繞的家園。

  在洪洞作為“真實的故鄉”之外,究竟還有哪些地方的人、在何時、為何要說祖先來自洪洞大槐樹?對此問題的探究,趙世瑜的觀點頗具代表性。他認為:“這個看似虛構的傳說使我隱約感覺到族群關係與大槐樹傳說的關係。在南宋時期,中國北方被女真人佔領,金被元所滅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遷回東北黑山白水之間,大多數人留在了華北,定居下來,在元朝時期,蒙古人又進入中原,北方經歷一次比較長時間、大規模的民族融合,到明朝時開始重塑漢族正統,人們要想辦法證明自己的族源,但實際上已經不能說得很清楚了,因此到這個時候人們就需要塑造一個祖先的來歷,甚至是一個祖先來歷的象徵。”(趙世瑜:《傳說、歷史、歷史記憶——從20世紀的新史學到後現代》,《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在這裡,洪洞被賦予漢族正統性的標籤,也成為一個特定族群形成中的共同符號。金元時期華北複雜的族群關係在這個傳說中得以體現,也成為這個事件背後暗含的歷史真意,並在幾百年後的晚清民國之際被重新喚起,承載了重要的時代意義。

  三、夢裡故鄉:洪洞大槐樹的象徵意義

  循著這些頗有見地的視角,我們或許能夠從洪洞大槐樹現象中解讀出更多的歷史資訊。“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這句廣泛流行的民諺的意思是說,北方漢人的祖根系于山西洪洞大槐樹,南方客家人的祖根系於福建寧化石壁村。洪洞大槐樹之所以成為北方漢人心中想象的家園,不僅與華北當時的社會情境有關,也與洪洞本地的地方傳統和民國年間洪洞士紳的“再創造”有很大關係。“傳統的發明”雖是近年來的一個時髦語,只不過在歷史上卻是週而復始地發生著。

  民國三年,曾任山東縣令的洪洞人景大啟聯合當地士紳賀柏壽等倡修大槐樹遷民遺址和編撰《古大槐樹志》。他們“建立碑亭,建立巨坊,新構茶室”,初步形成了遷民遺址的雛形。與此同時,他們還纂修了《洪洞古大槐樹志》,排印百餘本行世。1931年,柴汝珍又在舊志基礎上重新編輯,匯為《增廣洪洞古大槐樹志》一書。遺址的修建不僅將民間傳播的大槐樹移民傳說變成了有跡可尋的遺蹟,而志書的記載又成為日後研究者的重要史料依據。

  一種傳統的發明或再發明,都是特定時代的歷史所致,也是當時懷有不同目的的各類人群博弈的結果。民國年間洪洞大槐樹移民再次成為關注焦點與當時的“民族——國家”思潮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賀柏壽在《重修大槐樹古蹟碑記》中寫道:“方今民國肇造,社會主義播騰寰區。凡有關民族發達之源者,宜及時表彰,藉識人群進化之由,俾免數典忘祖之誚。然則吾邑大槐樹,處之待於楬諸者,顧不重哉。”1931年時任知縣的柳蓉在為增修的志書撰寫序言時也說:“現值大同世界,一本散為萬殊,四海皆是同胞,民族合群,共同奮鬥,異族罔敢侵略,同種日躋富強,遐邇交稱曰:古大槐樹關係種族,揚國爭光,晉乘生色,彼夫召伯甘棠,播仁聲而記遺愛。”由此可以看出,清末民初反滿思潮和“民族——國家”思潮是洪洞大槐樹舊話重提的一個重要歷史背景。因此,民族凝聚力也成為洪洞大槐樹移民最重要的文化內涵。

  其實,放在洪洞地方歷史的脈絡中看,民國年間大槐樹移民的“再發明”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這裡一直有做“地方史”的傳統,這些又都與洪洞所處的山西南部這一特定地域文化緊密相連。山西南部以及從廣義上說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中華民族發源的“直根”之稱。這裡的歷史從先秦以降是連續不斷的,伏羲、女媧、黃帝、炎帝、堯、舜、禹等遠古聖王在這塊土地上留下許多遺蹟和傳說,該區域從上古至近代的歷史與這些古老象徵資源的再創造始終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洪洞士紳一直在力圖接續這一傳統,從明初朱元璋禮法之治背景下對皋陶、師曠的塑造,到晚明華夷之辯及道統論思潮下對皋陶的再塑造,最後到晚清民國“民族——國家”建構下對大槐樹的利用,洪洞形象一步步地凸顯出來。由於地方始終在國家主流話語下對“文化傳統”進行靈活地闡釋和塑造,因此洪洞形象逐漸超越地域本身;也正是因了士紳在地方上不斷製造國家認可的主流話語,洪洞的影響才在傳播中逐漸遞增,最終成為數千萬人認定的“故鄉”這樣一個特定的象徵。

  因此,與其說洪洞大槐樹是一個具體的祖先發源地,毋寧說它更是一個抽象的“故鄉”的象徵性符號,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的象徵地之一。它既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又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象徵。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在晚清以降民族存亡的歷史關頭,大槐樹移民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蘊和凝聚力發揮了重要的合群衛國的歷史作用。

許章潤:思想者以思想發聲

  

  許章潤演講

  2010年冬,許章潤在48歲的本命年裡,歷經了一次生死輪迴:初診肝癌。3個月後,被告知誤診。

  這位清華法學院教授,在《自述》裡自我定義:“反感以‘主義’定位,非要借用,則標榜文化保守主義、政治自由主義、學術寬容主義、生活溫情主義。有政治意見,無黨派。主辦刊物一份,主編叢書兩套,出版著作三、四種,譯述五、六部,講授課程七、八門。兩鬢白髮如星,遂集宋明人句,‘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寬其程限,緊著功夫’,自勉復勉人。媒介東西的‘冰人’既做不得,小學者便是歸宿,於是心曠神怡。”

  今年1月,他的散文、短論集《坐待天明》出版,在書中開篇一文裡,他引用了德國啟蒙時代的一句名言——“一個民族精神上的黑暗經常必會變得如此沉重,以致它不得不撞破腦袋來尋求光明。”

  提問梁漱溟

  1970年代,許章潤還是安徽廬江的一位中學生,“幻想當畫家,經載塗鴉,晨鐘暮鼓,三試不第,自詡美院落榜生。”之後,有兩件事開啟了他矇蔽的心靈。

  第一,在舉國上下高呼“批林批孔”時,他則透過批判,初識《論語》。想起當時瞬間的振聾發聵,他依舊激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簡直是偉大的犧牲精神。”

  在北大舉辦的“新民說首屆年度文化沙龍”中,他在臺上也說道,“剛才不知哪一位意指,舊道德毫無價值。這話要慎重。‘五四’以後,尤其新文化運動,中國激進地反傳統主義。我們年輕時也都這樣,希望摧枯拉朽,與過去徹底決裂。但現在,不怕別人說我是保守主義,我要說,有些道德非新非舊。‘見婦人溺於井而援之以手’、‘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種氣節能分新和舊?貪官就是因為沒有這種舊道德,所以才貪,才淫,才沒守住關口。”

  第二是他與梁漱溟的邂逅。“學習《毛選》時,讀到《批判梁漱溟的反動思想》,才知1950年代初,梁先生與毛澤東發生衝突,直問對方,有無雅量聽他說話?毛大為震怒:我沒有這個雅量。這代表他在氣節上輸了。梁先生真是了不得。”

  那年月,他苦尋梁氏資料而不得。直至1980年代初,他從西南政法大學畢業,考入中國政法大學讀研後,一個大雪天,在臺灣學者王小波引薦下,走進了梁漱溟在北京木樨地的住所。

自殺房間2:仇恨者劇情介紹

  1、劇情簡介:在一個有過共產主義歷史的歐式社會中,文化精英和被剝奪選舉權的年輕人都看到黑暗力量席捲歐洲。然後,有些人會從不可避免的衝突和隨之而來的混亂中受益,例如失意的法律系學生託梅克(馬切伊·穆夏洛夫斯基飾),他竭力要引起童年時代的朋友佳比(凡妮莎·亞歷山大飾)的注意,獲得她的進步家庭的尊重。

  2、為了給佳比留下深刻印象,託梅克在一家名聲在外但罔顧道德的公關公司工作。他奉命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策劃,很快發現自己擅長這種骯髒的政治遊戲。但他的所作所為是要付出人性代價的。隨著託梅克越陷越深,他的人性慢慢喪失,亦不知要如何收拾殘局。


山西洪洞有哪些景點

  洪洞大槐樹,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明代監獄,洪洞明代監獄是我國唯一的、儲存最完整的明代縣衙古監獄。它始建於明朝洪武一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廣勝寺,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唐代改稱廣勝寺,位於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飛虹琉璃塔,洪洞縣城東北的霍山 ...

洪洞大槐樹活了多少年

  洪洞大槐樹活了600多年,相傳為漢代所植。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祭祖習俗收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園區分為“移民古蹟區”、“祭祖活動區”和“民俗體驗區”三大主題區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 ...

山西洪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啊謝謝

  1、水神廟。亦稱明應王殿,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霍泉源頭。左傍霍山,面臨泉源,坐北朝南,與廣勝下寺一牆之隔。   廟的四壁牆上繪滿了壁畫。水神廟的壁畫充分表現了我國元代壁畫的藝術成就,已成為研究我國元代社會狀況的珍貴資料;   2、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西北2公里處的廣濟寺旁邊,是聞名全 ...

洪洞大槐樹的歷史

  洪洞大槐樹,又稱古大槐樹,是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臨汾市洪洞縣城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大槐樹是移民史實的見證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   歷史記載,元末動亂,中原、江南等地人煙稀少,而同期蒙古地主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山西卻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人丁興旺。明朝建立後,為了發展生產 ...

山西曆史三晉的由來

  趙、魏、韓三國合稱為三晉,其地約當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為什麼呢,因為趙氏、韓氏、魏氏原為晉國六卿,前403年,周天子承認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本期中國傳統文化就將為你介紹山西曆史之三晉的由來。   趙氏、韓氏、魏氏原為晉國六卿,前403年,周天子承認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 ...

山西傳統祈雨活動文水鈲子

  北方的鑼鼓藝術大多起源於祈雨等祭祀風俗,地處晉中盆地的山西文水縣“接姑姑”社火活動是當地傳統的祈雨民俗活動,文水鈲子是其中的一種打擊樂藝術形式。   據《汾州府志》載:“……麻衣仙姑,不願婚嫁,披麻衣入洞中,因此名其洞。旱禱輒應。”寥寥數語,道出了仙姑是一位能普降甘霖、救民疾苦的神聖。據清末《文水縣誌》記 ...

城市記憶消失中的山西民間戲臺

  山西作為中國戲曲藝術發源地之一,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搖籃”。北宋年間,大大小小的老戲臺就出現在村落的大街小巷。隨著城市建設不斷推進,帶著老輩人種種記憶的戲臺被拆除,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戲迷票友們只能偶爾相聚在公園抒懷。   據瞭解,山西省目前現存元、明、清時期的舊戲臺有三千多座。全國僅存的6座元代戲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