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巔峰時期的張學良有多大勢力

巔峰時期的張學良有多大勢力

  1、東北軍在當時軍閥割據的局勢下是勢力最強的,他們坐擁東三省的地盤,有完備的軍工企業,完整的海陸空三軍。在1924年,張學良的東北軍每月可以生產子彈300萬發,擁有陸軍士兵40萬人,海軍艦艇27艘,空軍飛機300多架。擁有當時唯一可以製造重炮的軍工廠,當時東北一一己之力可以碾壓全部其他軍閥的總和!

  2、所以當時的蔣介石非常渴望有張學良這樣的軍閥支援,在張作霖被炸死後,張學良的東北易幟宣佈東北軍服從國民黨政府,蔣介石立刻任命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這一職位在當時的國民政府中地位僅次於蔣介石。

  3、在1935年國民黨政府授予張學良一級上將的軍銜,在1936年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著名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隨後蔣介石扣押了張學良,這一扣押就是幾十年。

  因此,就算是蔣介石都不敢輕易動張學良,那麼你說蔣介石手下的特務頭子戴笠敢動他嗎?

一張a3紙有多大

  標準A3紙大小為297毫米x420毫米,A4紙的尺寸是210毫米x297毫米。A3紙是A4紙的2倍。

  若將A0紙張的長邊對切為二,則得到兩張A1的紙張,其寬長均為594毫米和841毫米。依此方式繼續將A1紙張對切,則可以依序得到A2、A3、A4等等紙張尺寸。

  按照紙張幅面的基本面積,把幅面規格分為A系列、B系列和C系列,幅面規格為A0的幅面尺寸為841毫米x1189毫米,幅面面積為1平方米;B0的幅面尺寸為1000毫米x1414毫米,幅面面積為1.5平方米;C0的幅面尺寸為917毫米x1279毫米,幅面面積為1.25平方米。

南朝宋全盛時期的疆域有多大

  南朝宋強盛時,其統治地區不僅佔據了整個南方,同時北方還囊括了山東,河南,淮北。北以秦嶺、黃河與北魏相鄰,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雲南,南至越南中部橫山、林邑一帶。為江左六朝疆域最大的一個朝代。

  南朝宋,是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朝代。公元420年,為劉裕所建。改國號為宋,定都建康。因國君姓劉,為與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區別,故又稱為劉宋。南朝疆域方面,劉宋為南朝四朝疆域最大的一個朝代。強盛時,據關守河,北部防線到達潼關、黃河一帶,其統治地區北部與北魏劃黃河為界,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


中北大

  中北大學位於山西太原,是山西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是山西省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屬國家二級保密單位,被譽為中國的“人民兵工第一校”。   截至2017年10月,中北大學共有主校區、朔州校區兩個校區, ...

清朝康熙時期中國版圖

  康熙時期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康熙在位六十年,逐步恢復經濟,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康熙年間,統一了臺灣,並與俄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康熙帝是中國統 ...

三國時期都督

  1、三國時期: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曆史上先後建立魏、蜀、吳三個國家,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習稱為三國鼎立。   2、都督的稱謂不覺於目,興於三國一直到民國都有人沿用,儘管只是沿用名稱。名稱只是代號,事實是三國時期的都督制度又稱都督諸州中外軍事制,是一個對軍事以及國 ...

三國時期蜀國的地盤

  蜀,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 ...

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的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的船隊裡,總共240艘左右的船隻裡,包括寶船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木質),它們主要建造於南京寶船廠。船有4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200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1000餘人 ...

的名言哪些

  心胸坦蕩,意志堅強;經常運動,鍛鍊身體;起居有時,飲食節制;養花讀書,修養心性。   平生無憾事,唯一愛女人。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必須用禮義廉恥來維繫的。 ...

的一生誰他的詳細過程

  張學良,愛國將領,東北軍首領。字漢卿,號毅庵。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長子,生於奉天新民桑林子。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畢業。   1928年6月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後,於7月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繼其父成為東北最高統治者。 1935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等到達西安,與張、楊協商,一致同意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