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變臉是川劇絕活,川劇是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變臉是川劇絕活,川劇是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四川成都是個戲劇之鄉,在這個充滿文化色彩的城市中川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早在清朝的時候川劇就已經具有形體了,如今過了幾百年川劇的底蘊更是豐富了不少,噴火更是川劇演員的一個絕活。
那麼,本期川劇文化一起揭秘川劇噴火。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戲劇之鄉。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匯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崑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其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富,唱腔美妙動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
川劇幫腔為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雋永,引人入勝。川劇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常見於舞臺的劇目就有數百,唱、做、念、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烘托,“變臉”、“噴火”、“水袖”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著不盡的妙味。
“噴火”是戲曲演員的一種表演特技。一般都是描寫妖魔鬼怪的角色,用來突出舞臺效果,使其形象更加逼真,從而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
表演的時候,演員嘴裡含著一根管子,管子裡有松香末和未完全燃盡的紙灰。(紙灰燒的火候很重要,要燃盡但又不能全燃盡)需要噴火的時候,外面點燃,演員往外吹氣,這樣就會有火花噴出來。達到妖魔鬼怪噴火的目的。
吐火,是川劇中獨一無二的神秘絕技,源於古西蜀,馳名中華梨園。變臉者以魔術般的技法,瞬息間變化臉譜,更與吐火神功的詭異結合,以顯示人物內心和劇情的急劇變化及內在張力,是川劇中刻畫人物最有力、最浪漫的藝術手法。
吐火有一個絕竅,那就是眼前的火尚未熄滅之時,絕對不能吸氣,否則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引火焚身”。吐火大概算川劇裡最刺激的表演了。演員氣沉丹田後微微運氣,就能吐出一道火柱。現在的觀眾只知道吐火就是在嘴裡包上煤油,吐到面前的導火索上。然而吐火還有一個訣竅,那就是眼前的火尚未熄滅之時,絕對不能吸氣,否則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引火焚身”。
據悉,深圳有個演員在吐火後因為很快吸氣,結果面前的火龍突然跟著浮動在空氣裡的氣狀煤油飛速倒轉,將他的臉燒成重傷。除此之外,吐火也由以前的端著燈直接吐煤油發展成將導火索藏在身上其它地方,觀眾只看到演員上下翻騰,突然吐出火龍,更增驚險刺激。如果要重複吐火,也可以將煤油藏在身後的隱秘處,吐一次,再悄悄喝一次。只不過這些動作奇快無比,觀眾根本不會察覺到。
要練就吐火絕技,省藝校可不敢讓孩子們直接就吹煤油。練吐火的小孩子被要求反覆練習吐水,“直到把水吐成氣霧狀才算過關”,“有的學生剛練習時,嘴都會練麻木,開合都不會很自如”。如此反覆,大部分小孩要20多天才能吐出水霧。
這時,老師才會教他們練習吐煤油。在藝校的排練場,兩位學生已能輕鬆吐火,根據老師指點,他們都等面前的大火熄滅了才吸上一口氣。有的嘴裡煤油未吐完,趕緊跑一邊吐出,“也有碰到初練者一不小心吞掉煤油的,這時候只有讓他們多喝水趕緊排出來了。”
【結束語】川劇的“變臉”、“噴火”、“水袖”都是川劇中有名的絕活,無論是哪一種都是要經過不斷地吃苦訓練才能夠了解一二,噴火更是很危險的一個絕活。
變臉,這是川劇表演藝術的特殊技巧之一,觀眾非常感興趣,看過之後,無不驚歎,它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東西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的東西。劉成基說:“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它們是‘抹臉’、‘吹臉’、‘扯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抹臉”是將化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便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則油彩塗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如果只需變某一個區域性,則油彩只塗要變的位置即可。如《白蛇傳》中的許仙,《放裴》中的裴禹,《飛雲劍》中的陳侖老鬼等都用“抹臉”。
吹臉,只適合於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等。有的是在舞臺的地面上擺一個很小的盒子,內裝粉末,演員到時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近盒子一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必須注意的是:吹時閉眼、閉口、閉氣。《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樂羊子等人物的變臉,便採用的“吹臉”。《活捉子都》中的吹臉,粉末是放在酒杯內的。
“扯臉”是比較複雜的一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把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帶上之類),隨著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再一張一張地扯下來。一是粘臉譜的粘合劑不宜太多,以免到時扯不下來,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臉譜都扯下來。二是動作要乾淨利落,假動作要巧妙,能掩觀眾眼目。如《白蛇傳》中的缽童(紫金鐃缽),可以變綠、紅、白、黑等七、八張不同的臉。再如《舊正樓》中的賊、《望娘灘》的聶龍等也使用扯臉。
運氣變臉 傳說已故川劇名演員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時,當琴童報告司馬懿大兵退去以後,他能夠運用氣功而使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轉青,意在表現諸葛亮如釋重負後的後怕。
拭豹眼 黑煙子在雙眉間一抹而成。如《問病逼宮》中的楊廣拭豹眼,用以表示其兇殘狠毒。
總之,變臉在川劇中是很絕的,田漢在40年代初看了《情探》後說:“四川戲關於變臉之類具有特長,不知何故。”柳倩也說:“‘變臉’的問題,是川劇中特有的技藝,它的驟然變化,促使見者改觀,‘變臉’是感情的象徵,許多的臉譜已經有它顯著的典型的特質,說明人物的忠奸邪正,而‘變臉’更幫助了個性的強調與感情(變)化的發展過程,這是四川戲的優點。加之演員能於觀眾不注意間改變他的臉像,也是一種驚人的技術。”
“變臉”的特技,現在已被其它兄弟劇種所採用,目前則存在用得太泛的不良傾向。而且,已經傳到國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