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出自《論語顏淵》,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字義:
其:大概、也許。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想,想做。
勿:不要。
施:施加。
於:介詞,在。
人:這裡解釋為對方,與原文前面的“己”相對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出自《論語顏淵》,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字義:
其:大概、也許。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想,想做。
勿:不要。
施:施加。
於:介詞,在。
人:這裡解釋為對方,與原文前面的“己”相對
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加於己身的(不好的東西)也不強加到別人的身上。
出自——春秋戰國孔子《論語·衛靈公》。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者亦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者亦施於人”。
擴充套件資料: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
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1、意思:和別說話的時候有禮貌,比較尊敬的講話,讓人感覺比布帛還要溫暖。跟別人講話尖酸刻薄,惡語傷人,會給對方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傷害,比用長矛利戟刺人還要嚴重。
2、出處:荀子《荀子·榮辱》。
3、啟示:驕傲輕慢,是人的禍殃;恭敬謙遜,可以屏除各種兵器的殘殺,可見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謙遜的厲害。所以和別人說善意的話,比給他穿件衣服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