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年夜飯的由來是什麼

年夜飯各種吃食的由來

  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閤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俗話說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

  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了。

  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麵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裡撕片片,和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案板擀麵,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乾麵、素面、葷面、掛麵……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採。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當然,現在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餚都擺上了餐桌。

年夜飯的由來是什麼

  1、年夜飯的來歷和年獸有關,這種名叫年的怪獸非常兇惡,每年天都會從海底上來吞食牲畜,人們發現年獸害怕紅色、火焰和巨大聲響,每到這天就會在門上掛上紅色、架起火堆等驅趕年獸,第二天互相奔走慶祝,這樣就形成了過年,為了慶祝過年,年夜飯也流傳了下來。

  2、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大年三十)的闔家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會在除夕來臨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團聚。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對一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3、年夜飯是每年新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還講究很多寓意。傳統上年夜飯是在除夕祭祖後才食用。吃年夜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等等。

年夜飯吃餃子包硬幣起源 寓意什麼 包餃子放硬幣的由來

  在北方大多數的地方,在除夕吃年夜飯的時候會有吃餃子的習俗,但如今有很多人也並不知道吃餃子的由來是什麼呢?那麼年夜飯吃餃子包硬幣起源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飲食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年夜飯吃餃子包硬幣起源寓意什麼

  餃子本身就寓意發財,除夕是兩年的交界點,更歲交子之際,這個時候年夜飯吃餃子,代表交子。同時,餃子的外形長得很像元寶,吃了它,寓意著來年發財。而往餃子裡包錢,下鍋後,誰吃到了,誰來年就能發財,有福氣。

  包餃子放硬幣的由來:傳說與慈禧太后有關

  在西太后慈禧當家的年代,每年大年三十,她老人家都得領著皇后和眾嬪妃們一起包餃子,說是捏住小人的嘴,讓他們再也不能胡說八道。當然,說是親自動手,但實際上還是太監和宮女代勞,上面的人,意思意思就行了。但是,這鍋餃子,必須有四隻得包一個小的金元寶進去。聰明伶俐的太監,牢牢地把哪個包了金元寶的餃子記住,煮熟之後,撈起來奉給西太后。所以,每年吃餃子,西太后一張嘴,肯定會硌了牙,不會硌狠了,因為她心裡有數。吃出金元寶,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大家一片賀喜。西太后老佛爺自己也覺得自己就是有福氣。就像紅樓夢裡,賈母打牌,總是能贏一樣。她自己明不明白這是人家故意做出來的呢?知道,也不知道。不管知道還是不知道,反正這個頭彩是該她拿,她也習慣了。

  1908年,也就老佛爺死的那年,老佛爺居然只吃到了三隻金元寶,未免讓她感到晦氣。大清走到這個份上,氣數要盡了,太監們也不大負責任。一不留神,剩下那隻元寶讓隆裕皇后給無意中吃到了,她沒敢聲張,悄悄把管事的太監拉下來,塞給了他,太監又把元寶偷偷放進鍋了,然後說,也許是餃子沒弄好,把元寶掉在鍋裡了。拿撈子一撈,果然撈出了元寶,這老佛爺才算好受了一點。

  而慈禧太后吃餃子裡面要包元寶的慣例,正反映了中國人講究彩頭的心理,流傳到民間後,餃子裡包的東西從銅錢變成硬幣,這個“討吉利”的小風俗在民間一直受到追捧,當然現在的人講究衛生,也有改在餃子裡包花生、糖果、棗子等食物的,好吃又有好意頭。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起源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 ...

星期起源與由來

  星期制的老祖宗,是在東方的古巴比倫和古猶太國一帶,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三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時候,星期制也隨之傳入。   星期起源於古代巴比倫曆法,按此曆法,七天中有一天是休息日。理由是這一天是個不吉利的日子。   在公元前六世紀時,巴比倫 ...

二月二龍抬頭的由來傳說--24節氣之雨水

  二月二,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農曆二 ...

驚蟄的由來--24節氣之驚蟄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 ...

雨水節氣的由來--24節氣之雨水

  雨水到,草木萌動 ---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冬至的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 ...

平安夜的由來

  第一種說法   一八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在奧地利薩爾札赫河畔的奧本村裡,有一隻老鼠大膽地溜進村裡古老的聖尼哥拉斯教堂風琴樓廂裡。這隻飢寒交迫的小東西東跑西竄,到處咬噬,終於幹下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導致了一曲膾炙人口的聖誕讚美詩的誕生。   平安夜翌日清晨,一位身穿黑色禮服大衣的中年人走進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