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藏舞的發源地是玉樹。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有獨特的高原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有玉樹歌舞、藏族服飾和奇特的風俗人情,有文成公主廟和眾多教派的佛教寺院,有列入新寨嘉那嘛呢石堆和崗察寺殿內宗喀巴佛像,有“三江源”、隆寶灘和可可西里等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州有供旅遊觀光的景觀、景點40餘處。
康巴亦稱康區或康巴地區,是古衛、藏、康三部之一。自古以來,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藏族人民,是歷史悠久的優秀民族,酷愛藝術,能歌善舞,勇敢、聰慧,與兄弟民族一道,用勤勞的雙手開拓了美麗富饒的家園。
服飾:
康巴藏區服飾與西藏安多有一定差異,形成了獨具特色而又多姿多彩的服飾系列。可分為康北農區服飾、康南農區服飾、木雅飾、嘉絨服飾、牧區服飾五類。
藏族同胞死後有五種葬法,死後採取何種喪葬形式主要是根據死者生前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確定。最隆重的是塔葬,其次是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餵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託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為了尊重當地的民族習慣,當地的政府已經明文規定,未經允許不得觀看天葬,更不允許私自攝影和拍照。
湘西土家族的喪葬習俗
湘西土家族的喪葬,對老人和長輩比較講究,青年人則隨便些。
(1)入殮:人死後,由死者的長子或長女(無兒無女者派其他晚輩),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鮮水,燒熱後給死者洗澡,然後穿上壽衣和大紅壽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紗(按死者享年,一歲一根),用門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臉上蓋張白紙,胸口壓一個鼎罐蓋,腳邊點上清油燈。這時,把死者病中睡過的床鋪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燒掉。死者病中睡過的被蓋,穿過的衣服都要洗曬。將棺材放在堂屋正中,從七至九戶鄰居家中取來火坑灰撒在棺材內,鋪上皮紙,就入殮,待親人看過後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 孝子孝孫,都要戴孝,近親屬要戴白麻布者白布頭巾,要穿不釘釦子,以布條相結的白長衫,叫孝衣。孝帕要連續戴滿三年。死者的親生兒子在死者安葬後三個月內不剃頭髮,以表哀思。
(3)葬禮:在"改土歸流"前,由土司舉行葬禮。"改土歸流"後改為道士開路和舉行葬禮。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設靈堂。這幾天內選擇一吉日為"火葬日"舉行葬禮,給死者殺豬宰牛作祭奠。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結"和"超度亡魂"。
(4)送葬:舉行大葬禮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好"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地方為墳地。抬喪出門,要沿路丟"買路錢"(迷信紙),經過人家門口要放一個火把。靈柩邊走邊有人用"子孫棍"(竹杆上捆七至九節錢紙)打棺材蓋,敲著鑼鼓送葬上山。
(5)安葬:靈柩抬到墓井邊,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內用小米畫上八卦,灑雄黃酒後,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隻腳跪在棺材蓋上挖三鋤泥下坑,然後眾人堆土搬巖徹好墳墓。墳上要插一把紙傘,一根"子孫棍",倒放一隻畚箕,插上已出嫁女兒和侄女們送的"活樂傘"(紙紮的如花圈)做好墳堆後,再放鞭炮,表示安葬完畢。
此外,死者家屬們,要向新墳連送三夜火把,滿"三朝"後,還要帶上酒和"刀頭肉"到新墳上"捉魂",將蜘蛛和其他小蟲捉來放進紙筒內封好,拿回家供神龕上,表示亡人已到家神龕上,同歷代祖先們一起生活了。
稻城屬康巴藏區,全民信奉佛教,崇拜自然。他們的生活與純淨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其服飾色彩、建築式樣、語言習俗、歌聲舞姿,一切皆取之自然,歸依自然。他們是真正的大自然之子。“順其自然”、“自由自在”是其生活的真實寫照。深入他們的生活, 你才會理解, 這不再是被動的、 無奈的選擇, 他們已將這種生活賦與了新的內涵,那就是在他們勇敢、粗獷、豪放的性格里蘊含著一種少見的樂觀和執著。不管環境如何惡劣,生活遭遇怎樣的艱辛,他們始終堅信:“明天的太陽一定會從東方升起”勇敢的闖蕩世界,盡情的享受生命,仁慈的善待生靈,不斷的積德行善。正如他們的歌中唱到的“血管裡響著馬蹄的聲音,眼裡是聖潔的太陽”,“胸膛是野心和愛的草原”。這就是稻城康巴人,象山一樣雄健的體魄,象草原一樣寬闊的胸膛,象溪流般清澈純淨的心靈。宗教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宗教滲透到藏區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稻城藏族全民信教,全縣共有大小寺廟14座,教派眾多。不僅有原始宗教-苯教(呷拉貢寺),還有藏傳佛教的若干流派, 鄧坡寺-寧瑪派(紅教), 扎郎寺,熱烏寺-噶當派、薩迦派(花教),蚌普寺、直共寺-噶舉派(白教),貢嘎郎吉嶺寺、雄登寺-格魯派(黃教)等。民俗:稻城藏族沒有嚴格的姓氏,只有名字。人們多請活佛取名,名字帶有佛教色形,如多吉(金剛)、丹巴(佛教)等。藏族名字一般都有一定含義,如“尼瑪”(太陽)、“達瓦”(月亮)、“扒初”(小豬)等。服飾:稻城藏族屬康巴藏族,其服飾特別雍容華貴。不論男女,從頭到腳都有不同色彩、不同形狀以及不同圖案的裝飾品, 一般由金、 銀、銅、瑪瑙、翡翠、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細制而成。稻城藏族服飾,在色彩、款式、質地等方面,都給人一種古樸莊重,厚實豪放,貴重神秘的感覺。飲食:稻城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將青梨洗淨、曬乾、炒熟後磨成面,拌以酥油茶水反覆用手揉捏成團後食用。酥油是將牛奶升溫後提煉出的奶油,主要用來製作酥油(用磚茶汗、酥油、食鹽反覆拌混勻而成)和煎炸奶餅子、人參果等。酥油茶是藏民每天必喝的飼料。提過酥油後餘下的牛奶,經過糖化而製作奶餅子。取過奶餅後剩下的汗水經燒煮待水分蒸發後,做成藏醋。入冬後,藏民們將牛肉掛在陰涼處風乾,這種風乾肉既可生食又可燒食,味道鮮美。婚姻:男女雙方訂婚前,一般都得請活佛占卜打卦是否合屬相,才能決定雙方的婚姻。訂婚後,互贈財禮和哈達。迎親時,舉行傳統婚禮儀式,場面非常熱鬧。喪葬:主要形式有水葬、土葬、火葬等。人死後採取何種喪葬形式主要是根據死者生前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確定的。禮儀與節目:藏族人的禮儀很多,最為普遍是獻哈達。凡迎來送往、拜會尊長、婚嫁節、覲見佛像等,都要獻哈達,以此表示純潔、忠誠、尊敬、祝福、吉祥。 哈達多用生絲織成, 也有用優質絲綢製作,長的有1至2丈,短的有3至5尺,多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藏民在朝覲佛像、佛塔、佛教聖地,或遇到活佛時,要磕頭。遇到長輩或受尊敬的人,必先脫帽,彎腰45度,表示尊敬。如遇一般人或平輩,將帽拿在手上放置胸前,點頭招呼,表示禮貌。到藏民家作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應用右手中指醮酒, 向空中彈三次, 再滿杯飲幹。否則,主人會不高興,認為客人不懂禮貌或瞧不起他。客人進屬坐定,主人必倒酥油茶招待客人,客人應飲兩碗或兩碗以上,主人才會滿意。藏民一般席地盤腳而坐,客人坐時不能東倒西歪,也不要隨便伸腳。稻城藏族隆重的節日是藏曆新年。藏曆正月初,男女老少一見面互道一聲"扎西德勒"。節日期間,寺廟將舉行經和跳神等盛大宗教活動以示慶祝。人們圍著篝火,盡情歌舞,通宵達旦。公曆7月初是稻城的傳統節日“嘎登節”,稻城縣專業和業務民族歌舞團聚集在縣城附近的草場上表演民族歌舞。 人們紛紛來到野外設帳野餐, 載歌載舞。同時還要舉辦物資交易會和騎馬、摔跤、俄拓等民族體育比賽。
稻城藏族屬康巴藏族,其服飾特別雍容華貴。不論男女,從頭到腳都有不同色彩、不同形狀以及不同圖案的裝飾品, 一般由金、 銀、銅、瑪瑙、翡翠、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細制而成。稻城藏族服飾,在色彩、式、質地等方面,都給人一種古樸莊重,厚實豪放,貴重神秘的感覺。藏族服裝因地區不同,在用料、工藝上差別很大,但樣式大同小異 ...
康巴婦女服飾與藏區其他婦女的服飾有鮮明特點,康區各地的裝束飾品又顯出複雜多變的特點。佩帶的金銀珠寶價值連成。圖為典型的康巴婦女服飾。 ...
作為一種物質文化,因小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的差異,西藏康巴藏區服飾與西藏安多有一定差異,形成了獨具特色而又多姿多彩的服飾系列。可分為康北農區服飾、康南農區服飾、木雅飾、嘉絨服飾、牧區服飾五類。
康巴藏區服裝類主要有藏袍、無袖坎肩、圍腰、袍裙、圍裙、長布衫、氈根、僧裝、皮褂、領夾、襯衣等;喜穿傳統 ...
【巴渝舞】西周初,巴人助武王伐紂,以歌舞激勵士氣,稱為巴渝舞。西漢初,宗貝人領袖範目率宗貝人為前鋒,北定三秦,載歌載舞,漢王稱道說:"此武王伐紂之歌也。"巴渝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弩渝本歌曲》、《安召本歌曲》、《行辭本歌曲》4章。今八仙鼓為巴渝舞之遺韻,流行於保寧鎮一帶。在節日或廟會時, ...
《舞姬》是川端康成創作於1950—1951年的作品,《舞姬》從側面描述愛情,以女性為主題,寫家庭倫理,血緣親情,表現了日本民族特殊的倫理觀。
書中波子與竹原的婚外戀透過波子與矢木的婚姻矛盾中表現,而品子對香山的愛情,則是時不時穿插在波子的婚姻矛盾和對戰爭的回憶裡,《舞姬》中波子與矢木的婚姻矛盾,以及日 ...
康巴漢子是康巴藏族的菜。康巴漢子是指主要生活在康巴地區(四川甘孜、西藏昌都一帶),使用康區方言的藏族人。康巴人最顯著的特徵便是頭上纏著一大把紅色或者黑色的絲線。康巴人大都身材魁梧,面容剛毅,長髮披散有如雄獅的鬃毛,是天生的戰士。康巴漢子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藏族男人的標誌。在318國道上想要看康巴漢子,就不 ...
有。但是康巴赫發明蜂窩不粘技術,凸起的蜂窩紋可以讓食物不接觸鍋底塗層,更放心;蜂窩紋間的空隙也在高溫作用下形成水蒸汽膜,並不影響食物加熱。
康巴赫(KBH)秉承德國人一貫的嚴謹與雅緻的輕奢態度,其創立的理念就是“最好的廚房,最好的家”,因做工精細,款式新穎,大受歡迎。康巴赫以專做健康不粘鍋為己任,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