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弟子規的書籍簡介

弟子規的書籍簡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訓蒙文》在成書之初受到清朝政府大力推廣而廣泛流傳,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同樣被清政府大力推廣。《弟子規》在大陸的流行,歸功於淨空法師。

弟子規書是屬於什麼型別的書籍

  儒家教育書籍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一部以學規形式對年幼學子進行學習指導和品行修養教育的啟蒙讀物,以儒家的忠孝思想為綱,依次講解了如何對待父母、兄弟、長輩,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讀書求學的道理。

  本書對每句話均增加了講解,以及能充分反映每句主體思想的故事,並配以活潑有趣的插圖,讓青少年朋友更加了解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並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

弟子規是怎樣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學《弟子規》,一般的人聽到"弟子",他會有錯誤的認知,覺得是誰學的小孩學的。其實這個"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聖賢人的學生都叫弟子。北京弟子規教育培訓中心鄧衛東老師指出,"弟子"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叫大丈夫的見解。當然大丈夫的見解一定是隨順聖賢教誨,也就是人生的真理,來做事、來處事待人。


怎樣教孩子子規

  教孩子弟子規首先不能急於求成,家長要有耐心,先讓孩子能夠簡單的背誦,然後再慢慢理解,只有孩子感興趣了,才能學得好。其次需要把弟子規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言傳身教,讓孩子們從生活中學習弟子規這些規矩,這些規矩看似平淡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必將帶給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很多的歡欣快樂,並讓孩子們一生受益。最 ...

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的意思

  1、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翻譯:《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2、《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範,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 ...

子規作者是誰

  1、《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2、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

子規》主要講的是什麼啊

  1、此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2、《弟子規》以中 ...

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範文:   1、開學初,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一本經典書籍——《弟子規》。   2、《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3、“凡出言,信 ...

子規感悟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 ...

子規故事

  1、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從前,楚國有個叫孟宗的孝子,對母親照顧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麼也不想吃,孟宗很著急地問:“娘,你想吃什麼?”孟母說:“我只想喝一碗新鮮的筍湯。”孟宗聽完,馬上跑到屋後的竹園,四處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筍。   可是在冬天,哪裡有竹筍呢?孟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