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訓蒙文》在成書之初受到清朝政府大力推廣而廣泛流傳,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同樣被清政府大力推廣。《弟子規》在大陸的流行,歸功於淨空法師。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訓蒙文》在成書之初受到清朝政府大力推廣而廣泛流傳,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同樣被清政府大力推廣。《弟子規》在大陸的流行,歸功於淨空法師。
儒家教育書籍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一部以學規形式對年幼學子進行學習指導和品行修養教育的啟蒙讀物,以儒家的忠孝思想為綱,依次講解了如何對待父母、兄弟、長輩,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讀書求學的道理。
本書對每句話均增加了講解,以及能充分反映每句主體思想的故事,並配以活潑有趣的插圖,讓青少年朋友更加了解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並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學《弟子規》,一般的人聽到"弟子",他會有錯誤的認知,覺得是誰學的小孩學的。其實這個"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聖賢人的學生都叫弟子。北京弟子規教育培訓中心鄧衛東老師指出,"弟子"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叫大丈夫的見解。當然大丈夫的見解一定是隨順聖賢教誨,也就是人生的真理,來做事、來處事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