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彝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是什麼

彝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是什麼

  彝族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彝族最盛大的節日是“火把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傳說的:古時候,彝族在抵禦外族的戰爭中,將火把綁在羊角上,驅趕羊群沖人敵陣,擊潰了前來侵犯的敵人。從此人們過火把節是紀念和慶祝戰爭的勝利。彝族過火把節,要舉行摔跤、鬥牛和歌舞活動,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們擎著火把,朝火把上灑松香,相互祝福。

  插花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節,關於這個節日,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楚雄曇華山有下殘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園”,欺騙彝族人民說裡面有仙女在織布、繡花。強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園”去供土官淫樂,逼死了許多彝族姐妹。有個咪依嗜的漂亮姑娘,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農曆二月初八這天,隻身闖進“天仙園”,取下頭上戴著的有劇毒的白色馬櫻花泡進酒裡,與土官共飲,毒死了土官,犧牲了自己,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勇獻身的姑娘,便把農曆二月初八這天定為插花節,這一大,人們把採摘來的杜鵑花插在門前、屋後,掛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惡、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將杜鵑花插在另一方的頭上,即表示對對方的愛情矢志不渝。

  賽裝節: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彝族的賽裝節又叫服裝節,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舉行,傳說是紀念一位叫米波龍的彝族姑娘。她捨身除霸,死後變為美麗的小鳥。節日期間,當地彝族姑娘們身帶數套花衣,齊聚在三臺區跳歌場,圍成圓圈,在小夥子的月琴、嗩吶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會,退出跳舞場,換套新裝,又來跳,以此比試姑娘的靈巧、富足和美麗。彝族婦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圍腰上繡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繡滿了各種圖案。並且各人的工藝、構圖、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風雨雷電,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鳥禽獸,各種人物都可以入繡。

  虎節: 雙柏縣小麥地衝一代的彝族,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於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披氈,臉、腳、手上繪上虎紋,化妝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摩擬生產、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虎舞(又稱老虎笙)從正月初八開始,每日增一虎(伊始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執以“崩咚”鈴的長者作前導(也稱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紋,披虎皮。如一時難得眾多虎皮,就用氈子代替。跳虎節時,前村戶戶敬香供“虎神”,每戶從門前到屋裡都要跳一場虎舞,以驅邪除祟,求虎神守衛。夜晚,田間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繞寨而舞。15只虎都出場後,雌雄老小一應俱全(喻後又來著)全村為來日的興旺景象擺酒慶祝,狂歡一夜。

  彝族的傳統風俗

  彝族,原稱“夷族”,其名源於漢史記載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 根據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歷史鉅著記載,自稱為尼(?5?7),古代漢語“尼”發音為夷,故漢文記載多稱“夷族”。1956年,在破除舊社會的民族歧視稱期間,彝族派代表進京會見毛主席,毛主席瞭解情況和聽取意見後給出建議,由於“夷族”之稱帶有貶義(蠻夷),便將“夷”改為“彝”,意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絲”、有吃有穿,象徵興旺發達,故把“夷族”改為“彝族”。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其餘散居於中國其他省份及中國境外。總人口約900多萬,在中國有戶籍登記的有871萬4393人(2010年),在越南、寮國、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還有近百萬。

  彝族支系繁多,有諾蘇(nuosu)、聶蘇(nisu)、納蘇(nasu)、乃蘇(nesu)、聶祖(nizu)、羅婺、阿西潑、阿細、撒尼等、尼頗自稱,但並非皆為民族意義上的自稱,如羅婺、撒尼、阿哲、阿細是支系名稱,諾蘇、聶蘇、納蘇、乃蘇、聶租的方言/土語自稱(占人口70%以上),在彝語語境中含義完全相同,皆源於“尼”,在總稱上“尼措”一詞可以覆蓋所有支系的稱謂。各地彝族方言間有些無法進行直接溝通,但相同詞彙超過60%,語法結構相同,經短期熟悉能對話,彝語屬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分為六大方言。

  服飾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髮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型別,各種型別又可分為若干式樣。

  曆法

  彝族十月太陽曆以12屆相輪迴紀日,3個屬相週期為一個時段(月),即36日為一月,30個屬相周為一年。1年10個月,360日,10個月終了,另加5日“過年日”,習稱“過十月年”,全年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閏年(閏日),為366天。

  據考證,彝族的向天墳,其實就是古人用以觀天象星斗的天文臺,與彝族太陽曆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彝族十月太陽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曆法,它與中國儒、道、陰陽學說有深厚的淵源關係,至今還有許多“密碼”有待破譯和研究。

  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有哪些

  1、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杆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節、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等。

  2、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杆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節、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

  3、那達慕,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4、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5、刀杆節,傈僳族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杆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杆,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杆。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杆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杆。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杆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

  6、古爾邦節,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亦稱宰牲節。古爾邦節的主要內容有:(1)舉行會禮,穆斯林們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場所,舉行盛大的儀式和慶祝活動;(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節日之前準備好到時要宰殺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須健康,分駱駝、牛、羊三種,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來決定。宰殺後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別留作自用、贈送親友以及施捨給窮人。中國新疆地區的穆斯林稱該節日為“大爾德”(大節日)。這一天,穆斯林們都精心打扮,宰殺牲口,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做客,同時還舉行各種文藝活動。而在回族穆斯林當中,對該節日的重視程度就低於開齋節,一般把它稱為“小爾德”(小節日)。

傣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的節日和風俗有哪些

  傣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重大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和潑水節。“關門節”在七月中旬,這時正是農忙季節,佛教節日也大多集中在這段時間,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幣、紙幣等獻佛。“關門節”要持續三個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開門節”為止。 傣族最盛大的節日是潑水節。時間在每年四月。按時序計算,陽曆的四月,相當於傣歷正月。

  傣族的節日和風俗有哪些

  關門節

  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曆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相傳,每年傣歷九日,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三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人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秒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

  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窪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和尚出窪,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因為這天佛到西天講經三個月後返回人間,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鳴鑼敲鼓,舉行盛會,迎接佛祖,同時還要在奘房內向佛懺悔一年來的罪過;和尚們趁此時向青年男女宣傳教義。

  開門節時,農忙已過,天氣漸冷,佛教活動也不太多,青年們便可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出外辦事或串親訪友。這時節是傣族文化娛樂活動最多的時候。人們放火花、點火燈、放高升、環遊各村寨,十分熱鬧。

  隆示

  有的地方又叫“隆趕”。傣語“隆”是指一棵樹或一片林,“示”或“趕”都是祭祀的意思,所以,“隆示”就是祭樹神。古代傣族立寨,都要植樹紀念,故傣族人民把立寨種下的樹當作村寨的保護神。

  “隆示”的時間在夏曆二月,具體時間各村寨不盡相同。一般都是由立寨人的後裔領頭,全村男性到一棵專門的樹下祭祀,“隆示”期間,相互走親串戚,互致節日祝賀。男女青年串山串寨,對山歌,找伴侶。大順寨一帶在“隆示”的第二天,青年男女邀約到河裡撈魚撈蝦,直至傍晚再將捕獲的魚蝦各取少許,放入江河,意為願來年魚蝦滿江河,捕不完,撈不盡,當晚在河畔共餐,男女青年同吃同樂。“隆示”期間,客人準進不準出,定要留下盛情款待,方能了卻心意。

  叫谷魂

  又叫“招谷魂”。每年夏曆十月,五穀進倉,傣族人民都要擇月末的最後一個屬龍日叫谷魂。是日,各戶都要到田間殺上一隻母雞,點燃一堆稻草或秕穀祭祀。祭祀後取少量秕穀帶回家,放入倉庫裡。以示谷魂已經回家,以後就可開倉用量。

  對歌節

  每年五月端陽這天,紅河兩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彙集於馬街鄉烏灣村的那丙大龍潭過“對歌節”。對歌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裝而來,開展男女之間和村與村之間的對歌比賽,從太陽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帶著乾糧來聽唱。對歌節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物件的極好機會。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曆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曆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個惡魔,他作惡多端,濫施淫威,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對付不了。後來,惡魔霸佔了七個民女做妻子。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七姑娘從惡魔的話中發現了他的致命弱點,即惟有惡魔自己的頭髮才可以置之於死地。

  一天夜裡,惡魔酩酊大醉後沉沉地睡去,姑娘們勇敢地從他的頭上拔下一根頭髮,緊緊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惡魔的頭顱立刻便掉了下來。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惡魔也隨之消失。

  為了避免大火再燃,禍害百姓,姐妹們決定輪流抱住惡魔的頭,每年一換。在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沖水,以便衝去身上的血汙和整年的疲憊。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巡田壩節

  巡田壩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迎春歌集會節日。農曆正月十三日這天清晨,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著節日的盛裝,彙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樹下,敲鑼打鼓,喜氣洋洋。歌手們端著香噴噴的米酒,唱起歡樂的迎春歌、四季歌。人們隨著鼓點,跳起對扭舞。

  當金色的太陽冉冉升起,一位長者高聲宣佈“巡田壩”開始時,陶醉在歌舞之中的人們自動組成一支隊伍,由扛著彩旗的八個青年領先,大家一路吹喇叭、敲鑼鼓、鳴鞭炮、放火槍,浩浩蕩蕩向田壩挺進……“巡田壩”可謂是傣家人對農業春耕生產的“巡視”,透過這個活動,結合生產實際,村村寨寨還制定一些鄉規民約。

  如:全壩子的早稻必須在正月十三日以前栽完;放水灌溉,不得偷水、搶水;任何人不得在禁區內砍一棵樹,違者,一般群眾罰三十碗酒,三十斤鮮肉;村幹部則加倍罰。“巡田壩”體現了傣族人民重視農業生產的傳統美德。

  窩巴節

  是傣族祈求漁業和水稻豐收的節日,於每年農曆三月初七在大姚灣碧舉行。相傳古時候外族入侵,傣族的祖先綠拜王不幸戰死,傣家在王子青哥和公主紅妹的帶領下,繼續英勇奮戰,但終因寡不敵眾,敗退到金沙江邊。青哥、紅妹也被敵人抓獲,關進江邊巖洞。敵人為把傣家人斬盡殺絕,勾結江崖中一種叫石蛾的妖魔來殘害傣家人。

  石蛾興風作浪,黑雲翻滾,江水暴漲,惡浪滔天,山洪暴發,山岩垮塌,眼看受盡折磨的傣家人就要遭受滅頂之災。正在這時,青哥、紅妹奮力衝出山洞,與石蛾展開殊死搏鬥,終於殺死石蛾,使江水退落,穩住了山岩。黑雲散盡了,江水退了,山洪停了,傣家得救了,傣家人在金沙江畔安了家,過上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

  但在與石蛾的搏鬥中,青哥、紅妹中了魔法,變成了青魚和紅魚。為了紀念青哥、紅妹拯救傣家人的功績,每年農曆三月初七,傣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揹著佳餚美酒,來到金沙江邊,載歌載舞,舉行紀念慶祝活動,歡慶傣家人戰勝惡魔的勝利。這天一早,人們早早地就來到金沙江邊,當太陽照到江邊的時候,隆重的節日儀式就開始了。

  在一名德高望重的傣語長者指揮下,兩名傣族壯漢肩抬兩條木製的大魚,一條是青魚,一條是紅魚,以火槍3響為訊號,哨吶引路,吹吹打打把木魚送到江邊沙灘上。眾人尾隨到江邊,在長者的帶領下,用盆去端來江水,在歡歌聲中紛紛向木魚潑去。

  然後長者用傣語邊誦唱著祝福吉祥的話語,邊用青松枝蘸著江水,輕輕地灑在眾人的頭上,人們互相潑水,送去良好的祝福。男女老幼在嗩吶、芒鑼、象腳鼓的伴奏下,跳起歡樂的“嘎秧舞”,預祝新的一年中,風調雨順,魚兒滿筐,水稻豐收。如今,窩巴節聚會地還成了楚雄、麗江及川滇毗鄰地區各族群眾進行文化、物資交流的場所,每年前來參加節慶和土特產交易的群眾達萬餘人。

  花街節

  又叫“熱水塘花街節”。雲南省元江一帶傣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七舉行,節期一天。傣雅人也過花街節,活動內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節期是在農曆五月初六。花街節的主要目的是除舊迎新,節日早上,太陽初升之時,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紛紛彙集到元江東岸的熱水塘草坪,歡歌笑語慶賀節日。

  老人們世昔話今,青年們唱歌跳舞,小孩子追逐遊戲,盡情歡樂。人們還紛紛就熱水塘的溫泉沐浴,以除去舊年的汙穢,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地迎接的一年。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還舉行對歌,尋找伴侶。

  入夏節

  傣語稱“豪窪”,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曆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出夏節

  傣語稱“昂窪”,意為出夏,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曆九月中)。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故人們稱之為“開門節”。忌禁解除後,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

  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遊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傣族簡介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美、富饒的壩子--西雙版納,德宏兩州、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 傣族先民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為酷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為動物形態的模擬和美化。極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腳鼓舞",特別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優美的舞姿、細膩的情感,把孔雀這種美麗的動物模擬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擬人的美化,把人帶進了詩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觀眾為之而傾倒。 傣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記載了豐富的歷史傳說,宗教經典和文學詩歌。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四月八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四月八日的節日風俗

  四月八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四月八日的節日和風俗   四月八是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壯族、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舉辦時間是在農曆四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歡慶儀式,雖然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主要與農事有關,不僅表達豐收的喜悅,還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苗族四月八介紹   苗 ...

滿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滿族有什麼特別的節日風俗

  滿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滿族有什麼特別的節日和風俗   1、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釋出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曆十月 ...

苗族的傳統節日風俗有哪些

  1、苗族節日   (1)一月:動月(鼠或子月)1到15日是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在這一天苗族人都不會出遠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苗族人會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玩年節相當於春節,有許多的習俗和一些節慶日。   (2)二月:2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是男 ...

少數民族節日風俗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節日和風俗有:   1、傣族:孔雀舞。   節日: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   2、壯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檳榔和用檳榔招待客人的傳統習慣。   節日:中元節、牛魂節、三月歌、吃立。   3、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   節日: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4、黎族:婦女 ...

中國16個傳統節日民俗介紹 傳統節日時間順序查詢表

  中國有16個主要的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花朝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   中國16個傳統節日和民俗介紹   中國的傳統節日包括了歷史傳統節日和各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最為主要的節日可達到16種以上,這些節日大多起源 ...

西雙版納主要民族節日風俗

   傣族:“桑勘比邁”節:即潑水節,公曆4月13日至15日。舉辦盛大佛事活動,此外還有丟包、划龍舟、放高升、堆沙、鬥雞等活動。節日高潮是潑水,所謂“溼透全身,幸福終生”。   哈尼族:“嘎湯帕”節:(思念祖先、棄舊迎新的意思),公曆1月2日至4日。人們舂餈粑,祭家神、辦酒席。男女青年邀約上山採野花、摘野果。 ...

瀘州的民族節日風俗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獨具一格的蘆笙舞是苗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苗族的節日有:苗年、春節、踩山節、四月八、吃新節等。我市古藺縣大寨苗族鄉每年農曆正月13至15日都要舉辦苗族踩山節。   彝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常以酒待客,有“無酒不成敬意”之說。如果主人敬酒不喝,則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彝族的節日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