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從軍行楊炯原文

從軍行楊炯原文

  1、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2、譯文:烽火照耀京都長安,不平之氣油然而生。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我寧願做個低階軍官為國衝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3、作者:楊炯(650年-692年),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詩人,初唐四傑之一。顯慶六年(公元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後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從軍行楊炯運用了哪些手法

  楊炯的《從軍行》頸聯運用了對偶、襯托的修辭手法,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表現出徵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透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

從軍行楊炯古詩

  1、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2、譯文:邊疆燃起的戰火已經照到了京城,我的心中波瀾起伏,難以平靜。出兵的調令從皇宮出發,威武的將士緊緊的包圍著敵軍。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黯然失色,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號鼓交織在一起。寧願馳騁沙場,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從軍七首原文

  1、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 ...

從軍古詩原文

  1、古詩《從軍行》全文,從軍行二,其一,從軍玉門,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鼓聲鳴海上,兵氣擁雲間。願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其二,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獨領殘兵千騎歸。   2、《從軍行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收錄於《全唐詩》中。   3、第一首為五言律詩,寫從 ...

從軍七首其二原文

  1、原文: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2、譯文:   琵琶起舞呵,換了一曲又一曲,   曲曲不離萬里關山離別情。   彈不盡的邊愁呵,令人心緒亂,   一輪高高的秋月,正照耀著邊城。 ...

王昌齡從軍原文

  1、從軍行七首·其四,作者: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譯文,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家鄉。 ...

從軍王昌齡原文

  從軍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

從軍古詩和意思

  1、古從軍行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2、白話譯文:   白天登山觀察報警的烽火臺,黃昏時牽 ...

從軍古詩

  1、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2、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3、從軍行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4、從軍行其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