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復活節習俗+西方復活節有哪些習俗

中國春節習俗,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曆,周曆建成子,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曆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醜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孫中山從上海到南京就職前一天,南京參議院決定改用陽曆,並以中華民國紀年。但陰曆相沿已久,且有利於安排農事,因此,民間仍偏重陰曆。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佔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佔》,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佔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朱仙鎮木板年畫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裡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隻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儲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感恩節習俗 感恩節有哪些習俗

  感恩節習俗 感恩節有哪些習俗

  1、吃火雞

  感恩節的食品極富傳統色彩。每逢感恩節,美國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雞可吃。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歐洲移民到美洲後,覺得火雞的外觀與土耳其“身黑頭紅”的服裝特色很相像,於是叫它們為“Turkey”(土耳其)。1947年杜魯門總統當政時期增加了一項總統放生火雞的儀式。實際上這個傳統儀式可以追溯到林肯總統當政時期。

  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兒子泰德突然闖入內閣會議廳,請求赦免一隻名叫傑克的寵物火雞。因為這隻被送進白宮的火雞,即將成為人們的感恩節大餐。2007年11月20日,布什總統在一年一度放生火雞的儀式上,放生的兩隻火雞分別叫“May”和“Flower”。它們的名字連在一起就是當年清教徒來到新大陸所搭乘的“五月花號”的意思。

  2、送食物

  從18世紀起,美國就開始出現一種給貧窮人家送一籃子食物的風俗。當時有一群年輕婦女想在一年中選一天專門做善事,認為選定感恩節是最恰當不過的。所以感恩節一到,她們就裝上滿滿一籃食物親自送到窮人家。這件事遠近傳聞,不久就有許多人學著她們的樣子做起來。

  3、置餐桌

  感恩節餐桌的佈置也很有特色。主婦們不是照往常一樣擺放鮮花,而是擺放水果和蔬菜。中間還常常放上一個大南瓜,周圍堆放些蘋果、玉米和乾果。

  有時人們還把蘋果或南瓜掏空,中間放滿去殼的乾果或者點燃蠟燭。平時,女主人可以在飯後把客人讓到客廳裡,但在感恩節卻不這樣做。感恩節的聚餐是甜美的,每個人都願意在飯桌旁多呆一會兒,他們一邊吃一邊愉快地回憶往事,直到最後一根蠟燭燃盡。

  4、吃紅莓苔子果醬

  Cranberry小紅莓是感恩節的一個象徵性的食品,小小的紅色果實口味略酸,但做成果醬非常的爽口,酸甜怡人。在感恩節前後,家家戶戶都熱衷於做口味各異的紅莓苔子果醬,那酸甜的味道最適合出現在一家團聚的感恩晚餐上了。

  5、吃南瓜餡餅

  它基本上已成為美國的國菜了,是除了火雞之外感恩晚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用黃油和蜂蜜烤制的南瓜餡餅口味酥脆,香味濃郁。很多小孩子也都很喜歡。根據口味的不同,也可加加入臻仁、堅果、乳酪等。

  此外還有甜山芋、蔬菜沙拉、南瓜布丁、布朗尼糕點等。

  感恩節的由來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曆史的發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處在飢寒交迫之中,冬天過後,活下來的移民只剩下50來人。基於“來者是客”的信念與習俗,印第安人給這些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並且教導他們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來自歐陸的新移民逐漸習慣了在當地的生存方式。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歐陸新移民邀請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天的賜予。在當前廣為人知的感恩節版本里,往往只強調雙方的友好關係以及歡樂慶賀的氣氛;但也有許多人指出,只一味強調感恩節的快樂以及友好對印第安人並不公平。因為這樣容易讓人們傾向忘記後續對印第安人的剝削與屠殺的歷史。

  許多人認為,美國第一個感恩節就是印第安人與新移民第一次齊聚感謝上天賜予的那一天。但是,對許多印第安人來說,這並不是第一次人們齊聚一堂感謝上天的經驗。對於一些新英格蘭的印第安人來說,感恩節在他們那裡早已存在。這些印第安人一年舉行六次感恩節日,他們依照不同時節舉行感恩的儀式。在秋季收成時節舉行的感恩儀式,對於這些印第安人來說,是他們一年中的第五次感恩節日。一般人所知的“感恩節的由來”,事實上是第一次歐洲的新移民與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天賜與的那一天,而非所謂“美國的第一個感恩節”。

  第一次歐洲新移民與印第安人一同慶賀的感恩節延續了三天,雙方也同意了一個和平、友好的協議:印第安人歡迎他們在其中一塊原屬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屬於新移民自己的村莊。這個時刻原本是雙方友誼逐漸鞏固的開始,但不幸的是,友好的關係並沒有持續太久。由於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印第安人的援助,一些新移民慢慢淡忘了他們一開始遭受的困難以及受到的幫助;再加上更多新移民不斷的湧入,雙方的不信任感逐漸升高,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摩擦;一些新移民甚至不容忍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試圖教導、說服印第安人他們的信仰是不正確的。許多的摩擦與衝突導致了後來的“菲利普國王戰爭”。

  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傳統節日感恩節,火雞是感恩節傳統主菜。白宮自1947年開始展示獲贈的感恩節火雞,此後據說由肯尼迪於1963年非正式地開始“赦免”火雞,而真正形成赦免儀式傳統則由前總統老布什開始.2014年11月21日,美國華盛頓白宮玫瑰園,奧巴馬在兩個女兒瑪莉婭和薩沙的陪同下參加火雞赦免儀式。美國一年一度的感恩節火雞赦免儀式在白宮玫瑰園舉行,一隻名叫科布勒的雄性火雞被選為今年的感恩節火雞,獲得奧巴馬總統親自“接見”並宣佈赦免,從而倖免於成為感恩節大餐。

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1吃元宵
2觀燈
3猜燈謎
4耍龍燈
5舞獅子
6送孩燈
7偷菜節
8迎紫姑
9走百病
10逐鼠
11踩高蹺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後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觀燈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2023年雨水時節的民間習俗 雨水時節哪些習俗

  1、拉“保保”。“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區的民間習俗,保保是乾爹,找乾爹的目的是希望藉助乾爹的福氣,讓兒女健康地成長。   2、回孃家。川西地區有雨水節氣回孃家的風俗,到了雨水節氣這個天,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孃家拜望父母。   3、女婿送節。雨水節的另一個主要習俗則是女婿送節,送節的禮品則通常是兩把藤椅 ...

復活節習俗 西方復活節哪些習俗

  復活節習俗 西方復活節有哪些習俗   1、復活節一般要舉行盛大的宗教遊行。遊行者身穿長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進。他們打扮成基督教歷史人物,唱著頌歌歡慶耶穌復活。如今節日遊行已失去往日濃厚的宗教色彩。節日遊行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具有濃烈的民間特色和地方特色。在美國,遊行隊伍中即有身穿牛仔服踩高蹺的小丑,也有活 ...

復活節哪些習俗 復活節西方特色民俗介紹

  復活節有哪些習俗 復活節西方特色民俗介紹   在大多數西方國家裡,復活節一般要舉行盛大的宗教遊行。遊行者身穿長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進。他們打扮成基督教歷史人物,唱著頌歌歡慶耶穌復活。如今節日遊行已失去往日濃厚的宗教色彩。節日遊行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具有濃烈的民間特色和地方特色。在美國,遊行隊伍中即有身穿牛 ...

清明節和復活節的區別?清明節和復活節哪些習俗

   清明節和復活節的區別   1、節日性質不同,清明節是中國人的節氣和重要節日,復活節西方重要節日;2、時間不同∶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復活節在每年3月21日或過了3月21日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如果月圓那天,正好是星期日,則復活節推遲一星期舉行;3、節日內容不一樣,清明節是 ...

西方各國慶祝聖誕節都哪些習俗

  聖誕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具特別的意義。除了我們熟知的聖誕老人、聖誕樹、互送禮物、吃大餐等傳統習俗。西方各國慶祝聖誕還有哪些不一樣的習俗呢?下面和民族文化一起來看看。   西方許多家庭一進入12月份就開始忙著採購各種節日用品,如聖誕禮品及食物等。在12月24日這天晚上,一般全家人都要相聚在一起共進聖 ...

廣西春節哪些習俗?

  春節是南寧地區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你瞭解廣西春節習俗嗎啊?廣西春節習俗有什麼特點?廣西春節有哪些習俗?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廣西春節習俗。   春節是南寧地區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會、“搶花炮”。按壯家獨 ...

湖南春節哪些習俗?

  你瞭解湖南春節習俗嗎啊?湖南春節習俗有什麼特點?湖南春節有哪些習俗?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湖南春節習俗。   湖南春節習俗之湘潭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