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上一句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上一句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上一句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出自《孟子》。《孟子》和孔子合稱為“孟孔”,儒家經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發於情發於禮什麼意思

  應該是“發乎情,止乎禮”,是古代形容男女關係的。發乎情即人的情感在男女之間產生,止乎禮就是受禮節的約束。是孔子的主張。談情說愛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逾越禮法的界限,根據詩詞的描述,這個界限主要是針對貴族,不能強搶民女,不能不顧女子的感受。

  此句出自《詩經》,傳說由孔子刪定的《詩經》首篇《關雎》,描寫一位青年男子因思慕一位女子而睡不著覺的情狀。孔子的學生子夏作傳曰發乎情止乎禮義,也就是孔子主張的樂而不淫。這裡的“止”並不是停止感情的意思,而是指禮法所允許的範圍就要停下來,不能因為情愛就做出逾越禮法的事情。

暖於布帛上一句和下句是什麼

  1、暖於布帛上一句是與人善言,下一句是傷人以言。

  2、“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出自《荀子,榮辱》意思是:贈人以美好的言辭,比布帛更能溫暖別人;而用惡語傷人比用矛戟刺人傷得還要深。

  3、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行成思毀隨的

  行成於思毀於隨的上一句是業精於勤,荒於嬉。出自唐代韓愈的《進學解》。   《進學解》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畯良。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 ...

木秀林風必摧之的下是什麼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下一句是堆出於岸,流必湍之。意思是:樹木高出樹林,風肯定會把它吹斷;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會把它沖掉。出自李康的《雲命論》。   文章旨在探討國家治亂與士人個人出處之間的關係問題。李康強調“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為 ...

不求聞達諸侯

  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上一句:苟全性命於亂世。   “不求聞達於諸侯”出自於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這篇表文以議論 ...

師不必賢弟子是什麼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該句出自於韓愈的《師說》。   《師說》作於唐貞元十八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韓愈針對魏晉以來的門第觀念和“恥學於師”的壞風氣,以非凡的勇氣和知識,抨擊時弊,弘揚世道,獎掖後輩,發揚新風,同時,也 ...

安樂的是什麼

  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如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 ...

霜葉紅二月花是什麼

  “霜葉紅於二月花”的上一句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這句詩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原文: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白雲生髮之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馬車停下,霜染的楓葉勝過鮮豔二月的花。 ...

行成思毀是啥

  業精於勤,荒於嬉。   出自韓愈《進學解》,意思是說,學業由於勤奮而精通,荒廢在遊戲玩耍中。事情由於反覆思考而成功,毀滅於不經大腦的隨性中。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