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牌坊民俗文化
徽州古牌坊民俗文化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歙縣多牌坊,這與徽商的發展、興起和程朱理學的發源、影響有著淵遠流長的關係。以儒學思想為精神世界主要內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動力。歙縣人少小離鄉背井,外出經商,足跡遍天涯。出門少則三年五載,多則數十載,為了高堂雙親有人照應,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經商,若不能發跡,則羞見家鄉父老。商人發跡了,錢財顯赫,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出現了"無徽不成鎮"的盛況,其財力左右國家經濟命脈達三百餘年之久。朝庭對徽商當然刮目相看,恩寵有加,徽商於是進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發展軌道。浪跡天涯而發跡的徽商,為了光宗耀祖,他們奏請皇上恩准,榮歸故里,興建牌坊,旌表功名、義壽、貞節……,樹碑立傳,以求流芳百世。黃山市現存的明清兩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縣棠樾牌坊群、黟縣西遞胡文光刺史牌坊、歙縣縣城的許國石坊等等。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漢高祖規定:祭天天先祭靈星。到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築郊臺(祭祀天地的建築)外垣,設定靈星門。後移置於孔廟,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人們認為漢代祭祀靈星,是為了祈求豐年,與孔廟無關。又見改靈星為欞星。宋(南宋)元年以後,尤其是明清,這種建築不僅置於郊壇、孔廟,還建於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或街旁、裡前、路口。也不僅用於祭天、祀孔,還用於褒揚功德,旌表節烈等等,於是靈星門不僅一變成為欞星門,而且再變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三類:一類為標誌坊;二類為功德坊;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
從楠木橋牌坊窺探中國古牌坊的文化悖論
五峰採花鄉楠木橋村,有一座清代貞節牌坊。它建於清道光甲辰陽月乙卯年(1884年),系道光皇帝“聖旨”賜封向氏覃母的貞節牌坊,距今已有162年,仍儲存完好。楠木橋貞節牌坊上,題有“道光甲辰陽月乙卯觳旦旌表節孝覃母向老夫人題贈”、“特署宜昌府長樂縣正堂喬實授長樂縣儒學正堂張仝贈”等字樣,以實物和文字記靈的方式,佐證了該牌坊的文物價值和社會性定位,為宜昌市重點保護文物。
楠木橋貞節牌坊分四柱三層,為全青石條、石塊打磨,雕刻而成。上為疊出重簷,有壓頂枋、牙角,頂正中為打製的石寶瓶。全枋有浮雕百草花卉、古樓百戲、鳳鹿圖案和鐫刻陰陽體文字。牌坊後為墓室,前有拜臺,拜臺佔地面積65平方米。牌坊通高7.17米,邊高5.77米至6.86米;上寬7.75米,柱基寬7.15米;柱寬0.32米,厚0.35米;固基石鼓有四,高1.27米,寬0.98米,厚0.31米;固基石枋呈鼓梯鼓形,有四面,各高1.35米,寬0.29至0.77米,厚0.31米。牌坊上正中為石雕龍頭下視,龍頭下為陽刻“聖旨”二字,右為陰刻“文經”,左為陰刻“武緯”,各字見方0.67米;中橫批陽刻“乃見天日”,各字高0.53米,寬0.43米;下中橫批“盛朝恩渥澤沛山陬”,左為陰刻“景明”,右為“氣祥”二字,各字見方0.67米。下右枋橫批陽刻“名標千古”,左橫批陰刻“德衍群英”,各字見方0.24米。柱聯字為陰刻,左一柱聯“歷志成家清操夙稟英靈氣”,二柱聯“襟山峙立千秋名譽光麟趾”;右一柱聯“帶水長流萬里煙霞養鳳毛”,二柱聯“冰心撫子高節歲爭日月光”。總之,作為三峽地區的民間古建事象,楠木橋貞節牌坊可謂集納了中國古代貞節牌的諸多元素於一身,是典型的古代貞節牌坊代表。
牌坊,又叫牌樓,《中國大百科全書》給牌坊下的定義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控制空間的建築。”通觀中國牌坊,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顯著特徵,那就是通常在牌坊的兩邊望柱上端,髹黑漆以防腐。因此,牌坊又被稱烏頭門或欞星門,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標誌和紀念性建築,有建築史家中國牌坊將與西方的凱旋門相對應。
牌坊的出現,幾乎與中國的封建社會同步,最早見於史料文獻的當為春秋時期,最初的雛形僅為兩根立柱上架設一根橫樑,春秋時稱為“衡門”。至隋唐時期,出現了用於裡、坊門的“烏頭門”,早期烏頭門的立柱都與實體牆相連線並安裝門扇,並非獨立的建築,即“將雕工相當精緻、形制赫然華貴的華表柱移植到了坊門上來,成為兩根立柱中間連一至兩根橫樑及門扇組合成的烏頭門”。烏頭門有旌表門第的意思,非一般家庭所允許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唐六典》規定,六品以上官員的府第才準用烏頭門。到了宋代,烏頭門又被稱為“閥閱”(據《營造法式》)。北宋中期,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城市中封閉的裡坊制格局,坊門變成了跨街而立的獨立牌坊。宋以後,自成一體的牌坊就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藝術建設型別。到了明清時期,牌坊的建立達到鼎盛,雙柱、三柱、四柱、五柱方形、亭狀等形制的牌坊,在中國封建社會大地上遍地開花,用料也由原先的木質變成了磚制、石制,甚至於漢白玉;牌坊上的裝飾雕刻也日臻精美,額坊上起樓築頂,柱體坊間雕龍畫鳳,甚至連斗拱、屋簷之上也無不鐫刻紋飾,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12 / 2 頁下一頁
徽州古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歙縣多牌坊,這與徽商的發展、興起和程朱理學的發源、影響有著淵遠流長的關係。以儒學思想為精神世界主要內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動力。
歙縣人少小離鄉背井,外出經商,足跡遍天涯。出門少則三年五載,多則數十載,為了高堂雙親有人照應,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經商,若不能發跡,則羞見家鄉父老。商人發跡了,錢財顯赫,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出現了"無徽不成鎮"的盛況,其財力左右國家經濟命脈達三百餘年之久。朝庭對徽商當然刮目相看,恩寵有加,徽商於是進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發展軌道。浪跡天涯而發跡的徽商,為了光宗耀祖,他們奏請皇上恩准,榮歸故里,興建牌坊,旌表功名、義壽、貞節……,樹碑立傳,以求流芳百世。黃山市現存的明清兩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縣棠樾牌坊群、黟縣西遞胡文光刺史牌坊、歙縣縣城的許國石坊等等。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漢高祖規定:祭天天先祭靈星。到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築郊臺(祭祀天地的建築)外垣,設定靈星門。後移置於孔廟,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人們認為漢代祭祀靈星,是為了祈求豐年,與孔廟無關。又見改靈星為欞星。宋(南宋)元年以後,尤其是明清,這種建築不僅置於郊壇、孔廟,還建於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或街旁、裡前、路口。也不僅用於祭天、祀孔,還用於褒揚功德,旌表節烈等等,於是靈星門不僅一變成為欞星門,而且再變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三類:一類為標誌坊;二類為功德坊;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
古堰畫鄉民俗文化
石練臺閣 蘇雲霞攝
古堰畫鄉廟會活動首先舉行抬龍王、穆龍的雕像和高舉歷代先賢畫像的遊行隊伍,以及跑馬燈、荷花燈、打蓮香、篾龍、布龍、獅子燈、腰鼓等多支文藝隊伍,共277人。古堰先賢巡遊隊伍和文藝踩街隊伍從保定村出發,沿古堰畫鄉遊步道到堰頭村龍廟返回到古堰畫鄉碼頭。舉行了隆重的祭拜古堰先賢儀式。然 ...
泉州民俗文化 服飾民俗
女性服裝
西方一位著名的服飾大師曾經說過,服裝反映人的型別和時代精神;這句話對我們談論泉州人的服飾民俗文化,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服飾反映人的型別,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尊卑之別、貧富之別、職業之別等等,其中之一即為男女之別。有一位明代人叫康太和,在舉第貴顯前,因家貧而內穿其婦之褲子。遊學永春時,館東 ...
定遠打造特色民俗文化旅遊
2012年安徽定遠縣藕塘首屆民俗文化節於日前拉開帷幕。為期3天的文化節,迎來了省內外近20萬遊人、香客,展現了厚重的民俗文化和豐富的山水旅遊資源,有力地推動了該縣旅遊文化的發展。文化節期間,該縣組織開展了民俗文化巡街表演,特色產品展示活動,廟事感恩祭拜活動及經貿洽談等一系列活動。
藕塘是中國共產 ...
老子文化節 讓周至民俗文化找到“回家的路”
3月7日,令人矚目的文化盛會首屆西安樓觀 中國老子文化節圓滿落幕。在這個盛大的舞臺上,弘揚的是老子哲學的普世價值和時代意義,活態傳承的是以集賢鼓樂為代表的周至特有的非遺專案,啟用的更是一批對周至人來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
欣賞《豆村大蜡》的獨特與別緻,領略樓觀鎮《牛鬥虎》的熱鬧與有趣,在喧囂之外 ...
中國白褲瑤部落民俗文化醉倒海內外賓客
冬季的中國白褲瑤之鄉——廣西南丹縣白褲瑤部落,氣溫宜人。當地民眾身著節日盛裝,唱起深情纏綿的情歌,跳起激越粗獷的銅鼓舞,並上演驚心動魄的大刀砍活牛、精彩趣味的陀螺賽、原汁原味的長桌宴,讓五萬餘名來自中國、美國、泰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的賓客大飽眼福,陶醉其中。
白褲瑤族民眾純樸、勤勞、勇敢,總人口三萬多 ...
社群居民秀廚藝 傳播民俗文化
時值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之際,長橋街道舉辦了我們的節日“飄香美食秀健康粽情端午話民俗”長橋社群第五屆“快樂長橋”家庭廚藝大賽,吸引了眾多社群居民的熱情參與。
昨天上午,西南文化藝術中心2樓大廳內人潮湧動。街道工作人員早已將提前泡好的一盆盆糯米、紅豆餡與葦葉端了出來,需要的各類餐具也都一應俱全。九點 ...
十堰民俗文化
從方言、館廟會看十堰人口流動
人口遷徙流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地方開放的程度。十堰是一個移民區,歷朝歷代都在自發滾動流入人口。我們從方言和館廟會狀況可以瞭解大概。十堰的方言十分複雜,大體分為五個大方言區:除城區是普通話區外,鄖縣、丹江日為一方言區,鄖西、房縣、竹山、竹溪各為一方言區,最為特別的是竹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