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活動強度。
2、心理活動耐受力。
3、週期節律性。
4、意識水平。
5、暗示性。
6、克服能力。
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會交往。
10、環境適應能力。
11、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1946年)曾為心理健康下過一個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慧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
1、心理活動強度。
2、心理活動耐受力。
3、週期節律性。
4、意識水平。
5、暗示性。
6、克服能力。
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會交往。
10、環境適應能力。
11、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1946年)曾為心理健康下過一個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慧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
1、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2、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3、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準具體與客觀。瞭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鍊,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人的心理包括知、情、意、行為、動機等多個方面,對於心理健康的內容,也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去闡述,具體寫法如下。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看他的認知是否健全,包括感知覺是不同整,概念、思維能力是否正常;
第二,看他的情緒是否適當,對外界的刺激的反應是否恰到好處,譬如三分的危險,表現出的就是三分的恐懼,沒有誇大,也沒有無動於衷;
第三,看他的意志力是否堅強,做事情遇到困難和挫折是否勇於克服,接受挑戰,不怕失敗,而不是做什麼事都半途而廢,知難而退;
第四,心理健康的內容還包括人的外部行為是否規範,在採取行為時,能否正確運用審、慮、思,不做違反社會規則和道德法規的事情;
第五,要看人的內部需要是原級適應性情緒,還是次級情緒,如果人的次級情緒太多,象洋蔥一樣,那麼這個人就不會通透、清明,做事情、說話都不是很直接、豁達;
第六,要看這個人的內部動機,人的內部動機如果強烈,就會直接驅動人們產生外部行為,如果動機是好的、積極的、向上的,那麼人的行為對人的健康發展和成長就是有利的。